垂直行业突围:工业软件在汽车、航空领域的 “破壁” 实践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业软件已悄然完成从通用工具到垂直行业 “战略武器” 的蜕变。特别是在汽车与航空这两大高端制造领域,工业软件的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效率提升,成为关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关键要素,一场围绕工业软件的攻坚战正在激烈展开。
汽车工业:电动化与智能化的 “双螺旋” 挑战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带来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 “双螺旋” 挑战,也让工业软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研发环节,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研发周期大幅缩短至 12 - 18 个月,传统 CAD/CAE 工具难以满足实时仿真需求。比亚迪率先行动,采用华为云工业仿真平台,成功将电池热管理仿真效率提升 40%。高效的仿真助力比亚迪在产品研发上快人一步,支撑其 2024 年全球销量突破 500 万辆大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随着 “软件定义汽车(SDV)” 理念的兴起,智能驾驶算法开发成为关键。虽然过去依赖 Matlab/Simulink 等国外工具,但国产替代已迈出坚实步伐。中望 SimAI 通过集成机器学习模块,实现 ADAS 系统开发周期压缩 30%,凭借出色的性能被蔚来、小鹏等知名车企纳入供应商名单,打破了国外工具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特斯拉 “一体压铸” 工艺对模具设计与工厂生产线的联动提出了极高要求。树根互联根云平台发挥桥梁作用,打通设计端(CATIA)与制造端(MES),帮助国内零部件厂商解决协同难题,将良品率提升至 99.2%,有效保障了汽车生产的质量与效率。
航空制造:高精度与国产化的 “生死竞速”
航空制造以高精度著称,工业软件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国产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
C919 机翼碳纤维复材部件加工误差需小于 0.01mm,传统 CAM 软件难以满足如此高精度的要求。数码大方 CAXA CAM 凭借自适应算法脱颖而出,将某航空企业复材利用率从 65% 提升至 92%,单机型成本下降 2700 万元,不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还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航空制造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民航适航审定长期依赖美国 ACUMEN 等软件,中国商飞联合安世亚太开发国产适航仿真系统,实现了重要突破,使 CR929 机身强度测试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至 10 个月,加快了国产飞机的研发进程,为国产飞机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飞集团借助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全球 2000 余家供应商的实时数据互通,零件交付准时率提高至 98.5%,有力支撑了歼 - 20 的量产提速,保障了国防装备的生产供应。
未来趋势:垂直深耕与生态裂变
展望未来,工业软件在汽车和航空领域将呈现垂直深耕与生态裂变的趋势。
在汽车领域,软件将向 “车 - 路 - 云” 一体化工具链演进,百度 Apollo 自动驾驶开发套件就是典型代表,通过整合多方面资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航空领域则聚焦 “材料 - 工艺 - 认证” 全链路国产替代,进一步提升国产航空工业软件的竞争力。
开源生态正在重构竞争规则。华为在 2024 年开源 MindSpore 工业算法库,吸引 30 余家车企共建智能驾驶模型社区,打破了海外厂商在生态上的垄断,为国内工业软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各企业和机构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工业软件在汽车、航空领域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两大行业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九河云以"技术+生态"双轮驱动,为制造业提供全周期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联合华为及国产ISV厂商,为企业精准匹配CAD/CAE/EDA等国产工业软件替代方案,实现智能设计、生产流程优化及管理系统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