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凡是过往,皆为序曲。我们的爱,和最初一样
《门》凡是过往,皆为序曲。我们的爱,和最初一样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日本近代作家,代表作有《三四郎》《门》《从此以后》《我是猫》《心》《明暗》等。
竺家荣 译
文章目录
- 《门》凡是过往,皆为序曲。我们的爱,和最初一样
- @[toc]
- 摘录
- 小结
- 感悟
文章目录
- 《门》凡是过往,皆为序曲。我们的爱,和最初一样
- @[toc]
- 摘录
- 小结
- 感悟
摘录
-
他不仅一年到头呼吸着东京的空气过活,每天还乘电车去官厅上下班,一天两次往返于闹市街头,虽说早已习以为常了,但身体和精神并不松弛,每天都是熟视无睹地来来去去,对于自己生活在繁华的城市里全无感觉。平时整天为工作所累,倒也没觉得什么,可到了七天一次的休息日,心情可以放松放松时,便蓦然发觉平时上班的日子过得那么匆忙而局促。当他得出“自己虽然住在东京,却对东京一无所知”的结论时,不禁有种难以言说的寂寞。
-
宗助和阿米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从结婚至今,六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他们不曾有过半天的不愉快,更不曾红过脸,吵过嘴,除了从布料庄买衣料,从米店买米吃之外,他们是很少有什么依赖于社会的人。在超出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意义上,他们几乎感受不到社会的存在。对他们而言,绝对不可缺少的只有对方。而唯一需要的彼此,对他们来说也已经足够了。他们是抱着身居山中的心情住在城市里的。
因此,他们的生活必然会流于单调。在他们避开了复杂的社会生活烦扰的同时,也自己堵塞了接触社会生活给予的各种经验的渠道。其结果,人虽然住在城市里,却放弃了居住城市的文明人享有的特权。他们也常常意识到自己的日子过得太平淡了。尽管彼此之间并没有生出丝毫厌倦或是不满足,但在他们心底,都觉得彼此认同的生活中潜藏着某种缺少激情般的诉求。尽管如此,他们仍旧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度过了印章般毫无变化的漫长岁月,这并非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对社会失去了兴趣,而是社会孤立了这对夫妇,将他们遗弃的结果。找不到向外界伸展余地的两个人,只好向内里、向深处伸展了。他们的生活失去了广度,代之以深度。这六年来,他们没有寻求和人们的泛泛交往,而将这六年的岁月,全部用在了挖掘对方的内心世界上。他们的生命,不知不觉间深深嵌入了彼此的灵魂。这对夫妇在人们眼里,依然是两个人,但是对于他们彼此而言,道义上已经成了无法分离的同一个有机体。将这对夫妇的精神组合起来的神经系统,以至神经末梢,都是相互纠结着组成的。他们就如同滴落在大水盘上的两滴油,与其说是从水里溅起后两滴油聚合一体,不如说他们是借着被水弹起之势,完美结合之后,再不能分离,更恰如其分。
在这种聚合之中,他们体味到了寻常夫妇难以获得的和谐和完满,以及随之而来的倦怠感。然而在这倦怠的慵懒气息包围中,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是幸福的。有时,这倦怠感在他们的意识里挂起一条困乏的帷幕,使两人的爱情笼罩着迷蒙之色,而绝不会感到神经被刷子洗刷般的不安。总之,他们是一对因着疏远俗世而情投意合的夫妻。
他们日复一日地送走比一般夫妻都恩爱的岁月,每天看似没有意识到似的平静度日,实际上无时不在确认彼此间的款款深情。每当这时,他们必然要回顾迄今为止度过的亲密无间的漫长岁月,回忆起当年付出了怎样的牺牲,才冲破重重阻力,结了婚的。他们颤抖地跪拜在命运给他们带来的可怕的报应跟前。同时对于因受到这种报应而获得的幸福,他们也没有忘记给爱神奉上一炷香。他们此生将遭受着鞭笞,走向终点。只是他们感悟到了,这鞭子头上沾有能愈合所有创伤的甘甜之蜜。
-
“阿米,你有没有想过信仰什么呢?”宗助有时问阿米。
“想过啊。”阿米回答,马上又反问,:“你呢?”
宗助只是淡淡一笑,什么也不回答。也不再追问阿米对于信仰具体是怎么想的了。对于阿米来说,信仰或许是一种幸福。因为她对于信仰这东西并没有什么鲜明的完整印象。两个人从不曾坐过教堂的长凳子,也从不进寺院的山门。他们只是凭借大自然赐予的岁月这个缓和药剂的力量,好歹使自己平静下来。偶尔从很远处突然出现的诉求,已经变得十分脆弱,十分淡薄,同他们的肉体和欲求相去甚远,不必再用“痛苦”或“可怕”这类残酷的名词表现它了。说到底,他们的信仰,由于得不到神的庇护,也遇不到佛的保佑,因此他们以彼此为信仰的对象。他们紧紧相拥,渐渐形成了一个圆满的形态。他们的生活落寞,却平静安宁。在这种寂寞和安宁中,体味到一种甘美的悲哀。他们和文艺、哲学都无缘,不懂得了解自己的现状面的知识,所以,比那些处在相同际遇的诗人、文人更纯粹。
-
难道说我是一个为了不断刷新过去的痛恨,遭遇这普通人难得遇见的巧合之事,而从千百万人之中挑选出来的人物吗?
-
你总是试图预见超出自己所见之上的境界,或是被动地等待觉悟,本应当充分深入去思索之时却止步不前。
-
因为你头脑里有所企图,所以总是不能专注。
-
宗助思考怎样才能把门栓打开。他明明知道开门的手段和方法,却没有养成使用这种手段和办法把门打开的能力。也就是说,自己所处的位置,同未考虑这些问题之前毫无不同,他依然无所作为地被锁在门外。他一直都是靠自己的理念生活至今的。这种观念如今使他受到报应而令他悔恨。于是,宗助羡慕起了那些从一开始就不加取舍、冥顽不灵的蠢人,又将那些信念坚定的善男信女视为崇高。宗助似乎生来就注定要长期伫立于门外的命运。此乃无奈之事。可是,既然此门不开,却千里迢迢奔向这里来,岂不是很矛盾吗?他回望身后,实在没有勇气原路返回。他眺望前方,前方坚固的铁门总是遮挡着他的视线。他不是可以走进此门的人。他也不是一个不进此门也无所谓的人。总之一句话,他是一个瑟瑟伫立于门下,等待日暮的不幸的人。
小结
书名 | 《门》 |
---|---|
作者 | 夏目漱石 |
类别 | 长篇小说 |
主要人物 | 宗助、阿米、安井 |
我的评分 | 9.5 |
豆瓣评分 | 8.4 |
关键词 | 维持、守望、甘美、原谅 |
一句话 | 凡是过往,皆为序曲。我们的爱,和最初一样 |
- 凡是过往,皆为序曲。我们的爱,和最初一样
- 关上的心门,迟迟不敢打开,未曾改变
感悟
🚪
我半年来呼吸着西安的空气过活,每天骑车上下班,一天两次往返于都市街头,虽说早已习以为常,但身体和精神并不松弛,每天都是熟熟漠漠、重重复复、来来去去,对于自己生活在繁华的城市里全无感觉。平时整天为工作所累,倒也没觉得什么,可以到了五天一次的休息日,心情可以放松放松时,便蓦然发觉平时上班的日子过得那么匆忙和急促,像是在熬时间,时间安排的很满,但留下的回忆却很少。规规矩矩已是常态,难道我的身体已经适应了这样的节奏,一如像呼吸一样的印在深处,无需提醒,也无需去思考,我想一成不变是自我意识丧失的表现。若是能够做到长久的不变,像苦行僧一样,那也是一种很好的心境,很高的境界了。问题是按捺不住的心。盼望着,盼望着,周末到了,总想安排一些事情去做,却总感觉无所事事,然后以一种慵懒的方式,消磨着度过。当我得出“自己虽然有过周末,却也是无端的消磨度日”,“自己虽然住在西安,却对西安一无所知”的结论时,不禁有种难以言说的寂寞。(有感仿写)
🚪
夏目漱石的小说一般开篇和中篇的叙述都较为平淡,将故事的背景框架铺垫完整,终篇则将积聚的故事真相展开,给人以灵魂的震撼。《门》呢,从取的标题来看思考主题,给我的感觉并未像爱情三部曲的前两部一样。其他的两本根据故事情节的推动,或多或少可猜测出主题的表达,而《门》却给我未有明确猜测的感觉,门是什么呢?等到后面“宗助思考怎样才能把门栓打开”开始时,一种恍然大悟,震撼,惊叹涌出。为何我有如此的震撼,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呐!所以对漱石的文章感受真切、深刻。
《门》像是《从此以后》的续曲。
🚪
宗助因与阿米的私奔而对朋友安井心生愧歉,与阿米过着远离家人朋友,躲藏的生活。最开始文中表现出宗助和阿米有时常怀叹息,是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是接受后的认命。即便如此,短暂的叹息后,是她们彼此的真诚,未改的初心,共同浇筑着生活的希望,有种苦中作乐的味道。长久看来,这是一种平静恬淡的幸福,相濡以沫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有枷锁的,徘徊于真正的幸福之门前。
宗助一直无法原谅自己,无法逃脱社会道德的谴责。他明知道开门的手段和方法,都不曾主动,一拖再拖,唯唯诺诺。其实就是这样的畏畏缩缩,将自己锁于门外。文中好多次叮嘱向家人朋友开口也好,终究还是没能迈出那一步。他有打开门的钥匙,却失去了打开门的勇气,是自己关上了心门,结果是无尽的内耗,消弥,从而“瑟瑟伫立于门下,等待日暮不幸”,在这不幸中品尝生活的甘美!
🚪
从《三四郎》懵懂的爱恋;到《从此以后》为爱的牺牲;到《门》接受牺牲的后果;再到《心》,是以往三部的汇总以及更大的牺牲和更深的创伤;最后到《明暗》,极为平淡的叙述展现出强大的情节张力,暗影浮动,月隐黄昏。
世界讀書日4/23
愿静心愿讀書愿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