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深度学习,冰川测绘,遥感,青藏高原】SAU-Net: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冰川制图深度学习方法(二)
【论文推荐|深度学习,冰川测绘,遥感,青藏高原】SAU-Net: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冰川制图深度学习方法(二)
【论文推荐|深度学习,冰川测绘,遥感,青藏高原】SAU-Net: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冰川制图深度学习方法(二)
文章目录
- 【论文推荐|深度学习,冰川测绘,遥感,青藏高原】SAU-Net: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冰川制图深度学习方法(二)
- SAU-Net: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冰川制图深度学习方法
- 2 研究区域
- 3 研究设计
- A. 数据集制备
- 光学影像、SAR 及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
欢迎宝子们点赞、关注、收藏!欢迎宝子们批评指正!
祝所有的硕博生都能遇到好的导师!好的审稿人!好的同门!顺利毕业!
大多数高校硕博生毕业要求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发表EI或者SCI检索的学术论文会议论文。详细信息可关注VX “
学术会议小灵通
”或参考学术信息专栏:https://blog.csdn.net/gaoxiaoxiao1209/article/details/146176985
SAU-Net: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冰川制图深度学习方法
2 研究区域
**本研究选取了亚洲高山冰川区的两个典型区域: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图 1)。**实验样区均匀分布于这两个区域,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的冰川正在经历快速消融[24][25],而其西部及喀喇昆仑地区的冰川质量损失相对较小,部分喀喇昆仑冰川甚至表现出“喀喇昆仑异常”(Karakoram Anomaly)的波动性变化特征[26]。实验区涵盖了高山冰川的多种环境与地表特征(如湿雪、干雪、冰湖及形态和厚度各异的冰川),因此,这两个实验区能够代表不同的极端冰川状态,为模型的全面评估提供坚实基础。
3 研究设计
- 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采用 SAU-Net 模型对冰川与非冰川区域进行像素级影像分割。整体网络结构保留了 U-Net 编码器-解码器(encoder-decoder)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 U 形残差结构(U-shaped residual structure)的嵌套 U 形网络[23]。
- 为了优化模型性能,进一步引入简单注意力模块(Simple Attention Module, SimAM)以增强特征提取能力,同时结合空洞卷积(dilated convolution)组,提高深层信息提取效率,并减少池化卷积计算后的局部空间信息损失。
- 最终,通过后处理(post-processing)对分割结果进行优化,提取高精度冰川边界(图 2)。
A. 数据集制备
-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在遥感影像分类任务中通常需要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集[27],但获取满足该网络需求的数据集成本较高。
因此,本研究优先选用公开可获取的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10m-30m),以构建理想的训练和测试数据集。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提供了丰富的遥感数据来源,可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实验[12]。多个研究已验证了多源遥感数据(光学、热红外、地形数据、合成孔径雷达 SAR)在冰川识别中的优势[14][28][29]。
- 本研究在现有公开数据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以构建新的多源遥感数据集用于模型训练[16]。
冰川制图受季节性积雪和云覆盖的影响较大,因此,本研究优先选择融雪季且云量较少的遥感影像。喜马拉雅山地区的融雪季节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东喜马拉雅冰川属于夏季积累型冰川,其融雪高峰期出现在冬季[30]。这一现象主要受印度夏季风气候控制。相比之下,喜马拉雅西部及喀喇昆仑地区的冰川在 9 月至 10 月降水量最少[31]。因此,本研究根据不同区域的季节性变化特征,选择不同月份的遥感影像构建数据集(表 1)。
光学影像、SAR 及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
- Landsat-8 和 Sentinel-2 的光学影像提供高分辨率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数据,可用于冰川制图,能够丰富地表特征信息,对于识别冰川及其周围下垫面类型至关重要。
-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光学遥感数据易受大气扰动和云层覆盖的影响,限制了其有效性。
-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数据能够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尤其是在不良气象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 此外,热红外遥感数据与光学数据及 SAR 数据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模型对冰川动态变化的捕捉能力。
本研究还引入地形数据作为背景信息,以提升模型对冰川边界的识别精度。其中,来自 ALOS 卫星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数据提供关键的地形信息,有助于区分冰川与周围地貌。
- 所有遥感影像在预处理阶段均进行了空间分辨率统一化处理,并重采样至 10m 分辨率。此外,预处理流程还包括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以确保冰川分割结果的准确性。
冰川标注数据来源于场景调整后的 Randolph 冰川数据库(Randolph Glacier Inventory, RGI V6.0)[32]。已有研究表明,在深度学习任务中,与其使用少量高质量标注数据,不如利用大规模的低质量标注数据更能提升模型性能[33]。因此,本研究的标注数据未对每条冰川边界进行严格质量检查。在实验过程中,最终构建的数据集包含 200 幅 500×500 像素的遥感影像,并用于训练模型(图 3)。
下节请参考:【论文推荐|深度学习,冰川测绘,遥感,青藏高原】SAU-Net: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冰川制图深度学习方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