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算力掉队:AI架构里被忽视的关键一环
在生成式AI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词的当下,算力正在成为关键竞争力。而在构建AI基础设施时,多数企业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GPU。但现实是,即使你配齐了顶级GPU集群,性能瓶颈也可能出现在数据流通的“下游”环节:存储系统。
近日,ScaleFlux在一档技术播客中分享了他们在AI存储领域的观察与思考:AI模型的性能,早已不只是“核芯”的事。
存储,正在成为新瓶颈
AI芯片的处理能力正在以指数级加速,然而数据从存储到内存再到GPU的传输效率,却难以匹配这一增速。当数据到达不了GPU时,算力就白白浪费了。
这种差距在行业中被称为 “内存墙” 或“存储瓶颈”。过去几年,随着AI模型参数量和数据体量的激增,这堵“墙”正变得越来越高。
随着大模型应用加速落地,一些企业在部署AI基础设施时出现“算力优先”的倾向,忽略了数据流动路径与存储系统的设计优化,导致高性能硬件未能发挥应有效能。
计算型存储:不仅仅是“存东西”
传统SSD更像是一个“静态仓库”,主要承担数据存储的功能。而ScaleFlux提出的 “计算型存储(Computational Storage)” 理念,则打破了这一单一定位,让存储从“被动存取”升级为“主动计算”。
通过在SSD控制器中集成硬件级无损压缩模块,部分数据处理任务可在写入阶段提前完成,大幅减轻主机CPU负担,显著提升吞吐能力与单位能耗下的处理效率。这一架构优化,尤其适用于AI训练与推理过程中对带宽和延迟高度敏感的海量数据流处理。
最终实现的,是——更快的数据流、更低的延迟、更少的能耗。
AI不是“拉满配置”,而是“结构协同”
在与多个行业客户的合作中,ScaleFlux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高算力部署未必带来高性能,真正的关键往往在于数据如何高效流动。很多企业在搭建AI平台时,将预算集中在GPU等核心算力上,却未同步优化数据流通路径(存储、内存、网络等),导致整体系统效率大打折扣。
而AI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对存储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 AI不是传统的“读数据、算完就结束”,而是“读大量数据 + 生成更多数据”;
- 模型调用和生成过程会产生远大于输入量的输出数据,对容量、带宽、效率提出新要求;
因此,存储不仅决定“是否可用”,更决定“是否高效”。
可持续性:AI的“隐性成本”也在存储端爆发
除了性能瓶颈,能耗问题也正成为企业在部署AI基础设施时无法回避的焦点。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已占全球总用电量的约2%,并正以每年12%至16%的速度持续增长,远超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
在这一背景下,“能效比”正逐步取代“单点性能”成为AI基础设施的核心竞争力。多项行业研究指出,未来AI系统的演进将更加依赖于底层架构的能效优化能力。包括ScaleFlux在内的技术企业,正在通过控制器设计、数据流路径优化等方式,探索高性能与低功耗之间的平衡。
为应对算力带来的热量与能耗挑战,业界也在加速采用新一代散热与节能技术:如液冷、浸没式冷却正逐步取代传统风冷系统;而在存储层,近数据计算与压缩算法加速,则成为提升效率、降低能耗的关键抓手。
“一体化架构”是未来的主战场
AI基础设施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从“堆叠能力”转向“协同优化”的阶段。未来,像ScaleFlux这样的存储厂商,将不再只是供应“配件”,而是深度参与到从芯片、内存、存储到网络的全链路设计中。
同时,企业也需要更前置地思考:我的AI目标是什么?使用场景是什么?模型部署在什么位置?数据流向如何?
只有回归场景,理清目标,才能实现“配置合理而非堆料,系统协同而非浪费”。
写在最后:别让基础架构成为你的AI短板
本期播客内容深入探讨了存储技术在AI基础设施中的核心作用,并从可持续性与架构的角度,分析了如何优化AI系统的整体效能。
在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过程中,AI基础设施的优化不仅仅是对算力的追求,更是对数据流动效率和能效比的持续改进。每一步的架构升级,都在为AI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如需了解更多ScaleFlux在AI存储方面的解决方案,可点击公司官网 获取技术白皮书和产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