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变更调查的历史情况
简述:变更调查的历史情况
人工丈量→数字化→智能化
一、早期探索阶段(1949-1984年)
技术特点:以传统土地丈量和耕地面积统计为主,采用区域性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如南京农村经济摸底调查、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研究等。
代表性工作:
1980-1984年开展全国土地遥感概查,首次以省为单位查清土地资源分布;
1980-1985年完成县级土地现状概查,初步建立8类土地分类体系
二、技术体系构建阶段(1985-2000年)
关键技术突破:
引入3S技术(RS/GIS/GPS),实现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
开发基于Geodatabase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支持变更调查数据管理
应用案例:通过MapObjects控件开发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信息系统,实现外业GPS定位核实与内业GIS图件更新协同
三、标准化与规模化阶段(2001-2018年)
制度完善:
建立“四上四下”标准化作业流程(如广州市实践),涵盖外业调查、省级审核、部级核查全链条
制定《国土变更调查技术规程》,明确DOM/DEM数据标准和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技术升级:
采用多期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如WorldView-2与SuperView-1),结合光谱欧氏距离算法检测地表变化
推广国土调查云平台,实现移动端实时查询与动态监管
四、智能化与一体化阶段(2019至今)
技术融合:
应用孪生神经网络(SNN)构建自动化变化检测模型,识别精度提升至90%以上
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集成InSAR、无人机激光扫描等技术
体系变革:
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整合2.95亿个调查图斑,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
构建国家级变化监测平台,支持季度遥感影像比对与动态预警
(注:历史分期依据技术特征与政策节点划分,
技术演进呈现从人工丈量→数字化→智能化的递进路径)
人工丈量→数字化→智能化
本blog地址:https://blog.csdn.net/hsg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