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Java后端开发——分层解耦详解

文章目录

    • 一、三层架构
      • 1.1 概述
      • 1.2 具体实现方法
    • 二、分层解耦
      • 2.1 以往问题
      • 2.2 概念解释
      • 2.3 解耦思路
    • 三、Spring核心:IOC & DI
      • 3.1 快速入门
      • 3.2 IOC(控制反转)详解
      • 3.3 DI(依赖注入)详解 注入方式

标签:JavaWeb、三层架构、分层解耦、Spring、IOC、DI

一、三层架构

1.1 概述

为什么要采用三层架构?

  • 遵循单一职责原则,便于代码复用和后期维护。
  • 在程序设计和开发时,让每一个接口、类、方法的职责尽可能单一。
  • 代码拆分为以下三层:
    • controller :控制层,接收前端请求,处理请求并响应数据。
    • service :业务逻辑层,处理具体业务逻辑。
    • dao :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Object,持久层),负责数据的增删改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具体实现方法

在 service 和 dao 层中,通常会先定义接口(命名规范为对象名+Service/Dao),再用实现类(命名规范为接口名+Impl)去实现接口,最后通过调用方法进行业务设计。


二、分层解耦

2.1 以往问题

  • 直接用 new 创建对象,业务变更时需要频繁更换对象,导致各层级耦合度高,影响维护与扩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概念解释

  • 耦合 :衡量软件各层/模块之间的依赖关联程度。
  • 内聚 :模块内部各功能之间的联系。
  • 高内聚低耦合 :高内聚指模块内部联系紧密,低耦合指模块之间依赖越低越好。
    高内聚、低耦合的目标是提升程序模块的可重用性和移植性,因此需要解耦。

2.3 解耦思路

  • 将项目中的类交由 IOC 容器管理(控制反转,IOC)。
  • 应用运行时需要对象时,直接依赖容器提供(依赖注入,DI)。

三、Spring核心:IOC & DI

3.1 快速入门

  • Dao 和 Service 层实现类加 @Component 注解,交由 IOC 容器管理。
  • Controller 和 Service 层通过 @Autowired 注入依赖对象。

3.2 IOC(控制反转)详解

Spring 框架为更好地标识 bean 所属层次,提供了 @Component 及其衍生注解:

注解说明位置
@Component声明bean的基础注解不属于以下三类时,用此注解
@Controller@Component的衍生注解标注在控制层类上
@Service@Component的衍生注解标注在业务层类上
@Repository@Component的衍生注解标注在数据访问层类上(由于与mybatis整合,用的少)

示例:

Service 层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UserDao userDao;  @Override  public List<User> findAll(){  List<String> lines = userDao.findAll();  List<User> users = lines.stream().map(line -> {  String[] s1 = line.split(",");  String ID = s1[0];  String username = s1[1];  Integer password = Integer.parseInt(s1[2]);  String name= s1[3];  Integer age = Integer.parseInt(s1[4]);  LocalDateTime updateTime = LocalDateTime.parse(s1[5], DateTimeFormatter.ofPattern("yyyy-MM-dd HH:mm:ss"));  return new User(ID,username,password,name,age,updateTime);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return users;  }  
}

Dao 层

@Repository  
public class UserDaoImpl implements UserDao {  @Override  public List<String> findAll() {  InputStream resourceAsStream = this.get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AsStream("user.txt");  ArrayList<String> lines = IoUtil.readLines(resourceAsStream, StandardCharsets.UTF_8, new ArrayList<>());  return lines;  }  
}

注意:

  • 声明 bean 时可通过 value 属性指定 bean 名,未指定则为类名首字母小写。
  • 控制器 bean 只能用 @Controller 注解。
  • @ComponentScan 注解(包含在 @SpringBootApplication 中)会自动扫描启动类所在包及其子包。

3.3 DI(依赖注入)详解 注入方式

  • 属性注入

    @Autowired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优点:简洁高效
    • 缺点:隐藏依赖关系,可能破坏封装性
  • 构造函数注入

    @Autowired 
    public UserController(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this.userService = userService; 
    }
    
    • 优点:依赖关系清晰,安全性高(可用final)
    • 缺点:代码稍繁琐,参数多时臃肿
    • 注意:只有一个构造函数时, @Autowired 可省略
  • Setter方法注入

    @Autowired 
    public void setUserService(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this.userService = userService; 
    }
    
    • 优点:封装性好,依赖关系清晰
    • 缺点:需额外编写Set方法,代码量大
      实际开发中,属性注入和构造函数注入最常用,官方推荐构造函数注入。
      多个 Bean 对象注入的解决方案
  • @Primary :指定默认实现

    @Primary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 @Qualifier :指定注入的 bean 名称,需配合 @Autowired

    @Qualifier("userServiceImpl")
    @Autowired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Resource :按 bean 名称注入

    @Resource(name = "userServiceImpl")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相关文章:

  • [mysql]数据类型精讲下
  • 用go从零构建写一个RPC(仿gRPC,tRPC)--- 版本1
  • Synology HDD db - 群晖硬盘兼容性数据库工具
  • Linux0.11内存管理:相关代码
  • DeepSeek系列(9):团队协作最佳实践
  • 数字喜好判断之谜
  • 财务管理域——绩效管理系统设计
  • 代理专栏总结
  • 【微知】/proc中如何查看Linux内核是否允许加载内核模块?(/proc/sys/kernel/modules_disabled)
  • SpringBoot UserAgentUtils获取用户浏览器 操作系统设备统计 信息统计 日志入库
  • Arduino+ESP01S烧录
  • 【数据结构】优先级队列
  • 基于共享上下文和自主协作的 RD Agent 生态系统
  • 【计算机网络】TCP的四种拥塞控制算法
  • 驱动开发(1)|鲁班猫rk356x内核编译,及helloworld驱动程序编译
  • 学习设计模式《六》——抽象工厂方法模式
  • Android Gradle插件开发
  • 4月26日随笔
  • 毕业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入侵检测系统
  • asammdf 库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深入挖掘测量数据
  • 伊朗港口爆炸死亡人数升至70人
  • 这场迪图瓦纪念拉威尔的音乐会,必将成为乐迷反复品味的回忆
  • 闲暇时间的“堕落”
  • 从地下金库到地上IP,看海昏汉文化“最美变装”
  • 外卖口水战四天,京东美团市值合计蒸发超千亿港元
  • 研讨会丨明清区域史研究的比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