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道路结构特征
1.城市道路分类
- 道路网的地位、交通功能、沿线的服务功能。
- 快速路 15 30
- 主干路 15 30
- 次干路 15 20
- 支路 10 20 10(20)
- 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砌块路面
- 沥青路面:沥青混凝土、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沥青混凝土各种等级、沥青贯入式和沥青表面处治支路停车场
- 水泥混凝土:普通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各等级交通
- 砌块路面:石材、预制混凝土砌块。支路、广场、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
- 力学性能分为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
- 使用功能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2.城市道路分级
- 快速路:完全交通功能服务、大容量、长距离、快速交通
- 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道路网的主要骨架
- 次干路:区域交通干道、区域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组成干路网
- 支路:居民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内部道路。解决局部交通、服务功能为主
3.城市道路机构分层
- 上封层-上面层-粘层-中面层-粘层-下面层-**下封层-透层-**上基层-下基层-垫层-路基
- 面层直接承受汽车车轮的作用并直接受阳光、雨雪、冰冻、等温度和湿度及变化的作用。足够的强度、高温稳定性、低温抗开裂、抗疲劳、抗水损害能力。保证交通的安全和舒适性。足够的抗滑能力和良好的平整度
- 基层主要起承重作用。足够的强度和水稳定性和抗冻性
- 垫层:改善土基的温度和湿度。扩散荷载应力、减少土基变形,足够的强度和水稳定性。抗冻性
1.1.1 道路路基结构特征
1.路基分类
- 土方路基、石方路基、特殊土路基。
- 路堤:路基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
- 路堑:地面开挖出的路基
- 半填半挖
2.路基填料的要求
- 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有机质细粒土。不适与路基填料。掺假石灰水泥改良
- 地下水位高、提高路基顶面标高。标高受限。未能达到中湿状态。1.先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水泥或石灰稳定细粒土。2.排水边沟下设排水渗沟。
- 岩石或填石路基顶面铺整平层。未筛分碎石和石屑或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100-150mm
3.路基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 密实、稳定、均质、不产生不均匀变形
- 整体稳定性和变形量控制
1.1.2 道路路面结构特征
1.沥青路面结构组成特点
- 路面结构组成
- 垫层
- 温度和湿度状况不良的路段上,改善路面结构的适用性能,季节性冰冻地区结构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时,设置防冻垫层,免除和减轻冻胀和翻浆病害。
- 季节性冰冻区地,中湿和潮湿;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处于潮湿过湿;水位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潮湿和过湿
- 砂、砂砾的颗粒材料。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5%
- 基层
- 上基层、下基层;刚性、半刚性、柔性
- 交通等级和抗冲刷能力选择基层材料。石灰粉煤稳定类 特重、重交通的下基层。石灰稳定类材料各类交通等级的下基层及中轻交通的基层。热拌沥青碎石重交通以上道路的基层;级配碎石中轻交通的下基层及轻交通道路的基层;级配砾石轻交通道路的下基层
- 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强度高、整体性好、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
- 级配型材料:级配砂砾、级配砾石。次干路及其以下道路基层。含泥量不应大于砂质量的10%。砾石颗粒中细长机扁平颗粒的含量不应超过20%、级配砾石次干路及其以下道路下基层时,最大粒径小于53mm。上基层最大粒径37.5mm
- 面层
- 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
- 直接承受行车作用,改善汽车的行驶条件、提升道路服务水平、满足汽车运输的要求
- 直接同行车和大气相接触,竖向力、水平力、冲击力。降水的侵蚀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 空隙率大小分为密级配 AC SMA 3-6% 半开级配 AM 8-15% 开级配 OGFC 18-23%
- 温拌沥青面层
- 低20-40°。
- 沸石、氧化蜡、沥青乳液、水
- 降低石油资源的消耗、释放更少的二氧化碳、气溶胶、蒸汽;低温度摊铺,更快放行;季节放宽、适用较冷地区
- 冷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 支路及其以下道路的面层、支路的表面层、各级沥青路面的基层、连接层、整平层。坑槽、井周冷补
- 沥青贯入式面层
-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
- 防水层、磨耗层、防滑层、改善碎石路面
- 最大粒径与处治层厚度相匹配
- 沥青路面结构层的性能要求
- 垫层性能主要指标
- 砂、砂砾颗粒材料、最小粒径小于0.075mm的不大于5%
- 排水垫层与边缘排水系统相连、厚度宜大于150mm。宽度不宜小于基层底面的宽度
- 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层砂、砂砾。半刚性垫层:低剂量水泥石灰等无机结合稳定粒料或土类材料
- 基层性能主要指标
- 结构强度、扩散荷载的能力、水稳定性、抗冻性
- 不透水性好。底基层顶面铺沥青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排水基层下设置水泥稳定粒料或密级配粒料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
- 面层性能主要指标
- 承载能力、平整度、噪声量、透水性、水稳定性、抗滑能力、温度稳定性
- OGFC.中下面层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强度高、高低温性能好、密实。排水降噪
2.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成特点
- 结构特点
- 垫层
- 基层
- 作用:防止或减轻唧泥导致的板底脱空和错台;与垫层共同作用,控制或减少路基不均匀冻胀或体积变形对混凝土面层产生的不利影响;为混凝土提供稳定而坚实的基础。改善接缝的荷载传递能力
- 基层材料的选用原则:道路交通等级和路基抗冲刷能力、特重交通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沥青混凝土;重交通水泥稳定粒料、沥青稳定碎石;中轻交通: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多雨繁重交通排水基层
- 比混凝土面层每侧宽出.小型摊铺机300 轨轴摊铺机500 、滑模摊铺机650mm
- 各类基层结构性能、施工、排水要求不同、厚度也不同
- 排水基层下设置水泥稳定粒料或密级配粒料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底基层上铺设沥青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
- 基层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一次摊铺宽度大于7.5m设置横向缩缝
- 面层
- 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多采用普通混凝土。足够的强度、耐久性、表面抗滑、耐磨平整
- 垂直相交的纵向横向接缝,矩形板、相邻接缝对齐、不错缝。每块矩形板的板长按面层类型、厚度并由应力计算确定
- 纵向接缝根据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设置。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的时候,设置拉杆的平缝形式的纵向施工缝。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拉杆假缝形式的纵向缩缝。纵缝与线路中线平行
- 横向接缝分为缩缝、胀缝、施工缝,施工缝尽可能在缩缝、胀缝处,快速路、主干路横向胀缝加传力杆;邻近桥梁其他构筑物、板厚改变处、小半径平曲线。
- 特重及重交通,缩缝胀缝均设传力杆。自由边处、承受繁重交通的胀缝、施工缝、小于90度的角隅,下传市政管线、雨水口和地下设施的检查井周围、配筋补强
- 发挥刚性、克服脆性
- 抗滑构造:刻槽、拉槽、压槽、拉毛
- 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相接,设置长度不小于3m的过渡段,两种路面呈阶梯状叠合布置
- 主要原材料选择
- 重交通以上道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42.5级以上的道路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其他道路矿渣硅酸盐水泥不低于32.5级以上
- 粗集料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碎石、砾石、破碎砾石。碎砾石不大于26.5mm、碎石31.5mm、砾石 19mm。钢纤维混凝土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大于16mm
- 细度模数在2.5以上。洁净的粗砂、中砂,机制砂磨光值,大于35度,海砂不的直接使用。
- 外加剂符合要求
- 钢筋品种、规格、成分、生产厂的牌号、炉号、检验报告、合格证。不的锈蚀、刻痕、断伤、裂纹
- 胀缝板。20mm。柔性的板材、水稳定性好。填缝材料:硅酮类、聚氨酯类、聚氯乙稀胶泥、橡胶沥青类、树脂类、改性沥青类、耐老化剂
3.砌块路面结构组成特点
- 垫层、基层、面层
- 天然石材路面和预制混凝土砌块路面
- 较高的抗滑性能、提升行车、行人的安全性。刻槽压槽拉槽
- 足够的强度、耐久性、表面耐磨平整
- 面层设有垂直相交的纵向、横向接缝。面层胀缩缝位置和基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