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分层体系结构(包括OSI,IP,两者对比和相关概念)
1. 应用层:
用户与网络的界面,FTP,SMTP, HTTP
2.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
数据压缩,加密解密
表示变换
3. 对话层(Session Layer):
功能:允许不同主机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
使用校验点/同步点恢复通信
4. 传输层:
功能:
1.流量控制
2.差错控制,服务质量,数据传输管理,分组排序
3.复用/分用
指的是
传输单位:
报文段(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或用户数据报(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使用的协议:
提供的服务:
TCP提供的是有链接、可靠,UDP提供的是无连接,不可靠
提供的是端到端的通信
OSI的传输层仅支持有连接
5. 网络层:
功能:
路由选择,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网际互连
传输单位:
数据报
使用的协议:
提供的服务:
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
6. 链路层:
物理寻址,分帧、差错校验、流量控制、数据重发
链路层协议:SDLC HDLC PPP STP 帧中继
7. 物理层:
计算机如何连接到通信介质上
机械、电气特性,引脚插头的个数、型号
传输单位是bit
发送机的数据由应用层向下逐层封装,物理层不参与封装
讨论各层功能的时候说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流量控制指的仅仅是通信的两个节点之间不要一方发送太快一方接收太慢,而拥塞控制指的是整个网络负载不要过大
使用的协议 | 功能(这里的功能其实都是指附加功能,因为首要功能肯定是数据传输啊,得能传数据然后才能说你传数据的时候有没有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 传输单位 | |
应用层 | SMTP、 FTP、 HTTP、 DNS、 Telnet | ||
表示层 | |||
会话层 | |||
传输层 | TCP、 UDP | 流量控制 差错控制 拥塞控制 | |
网络层 | IP | 流量控制 差错控制 拥塞控制 | |
数据链路层 | SDLC HDLC PPP STP 帧中继 | 流量控制 差错控制 成帧 | |
物理层 | 比特 |
TCP/IP协议:Transmisson Control Protocal/Internet Protocal
5层模型:
应用层:
为应用提供访问低层服务的能力,定义应用程序用于交换数据的协议
FTP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misson Protocal
Telnet虚拟终端协议: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传输层:
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是面向连接的,传输单位TCP,可靠
UDP:User Dataprogram Protocal
无连接,UDP,不可靠
网络层:
功能:分组、数据打包、路由选择
IP协议:
仅提供无连接+
链路层&物理层:如何将数据包发送到网络介质上,以及如何从网络介质上获取数据包
OSI中链路层才有流量控制的功能,TCP/IP协议中从传输层才开始流量控制
层间通信&对等层间通信:
层间通信:
发送机,信息自上而下传递,接收机,信息自下而上传递
对等层间通信:
实通信:
实际上两机之间只有物理层发生了信息交换
虚通信:
其余6层,从抽象上看好像也发生了层间通信,但是他们的层间通信是抽象的,不是实际发生的,是虚通信
服务访问点:
每一层与每一层的接口处是一个服务访问点(SAP),格式是<网络号><主机号><端口号>
PDU:Protocal Data Unit
对等层间通信的数据单元
PCI:Protocal Control Information
协议控制信息
SDU:Service Data Unit
层间通信的数据单元
每一层,PDU=SDU+PCI
发送机,自上而下,信息逐渐加上各层的PCI,然后通过最底的物理层发送到接收机的物理层,然后接收机自下而上逐层拆解,拆到应用层只剩下信息
传输层:成段,增加相应源和目的端口信息
网络层:封装成分组,增加第三层的地址和控制信息
数据链路层:成帧,源物理地址+目的物理地址+控制信息
请求原语和响应原语自上而下
指示原语和证实原语自下而上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指的不是有没有具体的实体的电路,而是虚拟的连接、抽象的连接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