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的基本概念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我们在学习网络的过程中,会碰到的一系名词,对其概念进行解释,让大家知道这些都是干什么的。
网络:若干个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的,用于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节点:网络中各种接地那设备的统称,如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
IP地址:互联网协议地址,用于为一表示网络中的设备。例如:我们平时买快递的时候,快递单上面的具体地址。
端口号:是计算机中用于区分不同应用程序火进程的标识。在网络通信中,ip地址用于定位网络的设备的位置,而端口号用于定位设备上具体的应用程序和服务。例如:我们快递送到了小区门口,但是小区里面有很多的人,我们还需要在快递里面填写手机号,这样可以更快的锁定。
网络协议:网络中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时序,错误处理等。例如:我们在买家电的时候,就会买到三口的插口,我们再去看插座上面就刚好是三口的插座,就这种不用我们去说,商家默认认为的就是协议。
协议分层:协议分层是网络通信中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他将复杂的网络协议拆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专注于特定功能,各层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网络通信任务。
下面呢,小编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举例子进行说明。
当我们在买快递的时候,我们收到快递的时候,上面就会有我们快递的一些信息,里面包括发送方,收货方,面单信息......等,我们看下图:
![]()
在我们的快递单上面存在很多的信息,我们这里展示了一部分的信息,只是给大家展示下在我们网络里面所对应的。
封装:在网络里面我们进行信息传输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原本的信息,进行类似一系列的套壳操作,让我们看不到里面的饿具体内容。
分用:分用和封装刚好是相反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分用就是将发送方发送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封装的操作之后,我们接收方接受到之后就需要进行刚好相反的操作,对这个封装住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打开包装的操作,最后读取到发送方发送的信息。
OSI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将网络通信分为7层,从上到下依次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每一层都负责着不同的功能。
TCP/IP模型:互联网使用的网络模型,分为五层(或者四层)模型,即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封装和分用就是在这个地方进行的操作,通过这五个操作分别进行对原始发送数据的一系列操作。
客户端:使之发起请求的一方,通常是用户使用的设备或应用程序,如浏览器,手机应用等。客户端的主要功能是向服务端发送请求,获取所需的资源或服务,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
服务器:是指提供服务的一方,通常是一台或多台服务器计算机,它们运行着各种服务程序,如 Web 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服务端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客户端的请求,处理请求,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请求:请求是客户端(如浏览器、移动应用等)向服务器发送的一种消息,目的是请求服务器提供特定的资源或执行特定的操作。
响应:响应是服务器在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向客户端返回的消息,用于告知客户端请求的处理结果。
两台主机之间的网络通信流程:两台主机之间的网络通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层次的网络协议和设备,下面基于 TCP/IP 模型,给大家进行解释:
1.应用层准备数据:我们在输入好自己想要发送的信息之后,我们点击确认后,我们首先会在应用层选择合适的协议,将其封装起来。
2.传输层协议:TCP和UDP,当我们选择使用TCP协议之后,我们会在原本的应用层数据包里面添加UDP报头。
3.网络层协议:我们在进入到网络层的时候就会在原来添加的基础上面再次添加 TP报头,形成IP数据报,IP 头部包含源 IP 地址和目的 IP 地址,,用于标识发送方和接收方的主机。
4.数据链路层:我们在这里进行的主要协议是“以太网”。会在前面进行到的网络层进行的再到前面和后面分别添加上 以太网帧头和帧尾。MAC 头部包含源 MAC 地址和目的 MAC 地址,用于标识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网络接口。
5.物理层:进行数据转换的操作。物理层将数据链路层传来的帧转换为适合在物理介质上传输的信号,如电信号、光信号等。
下面我通过一个图片给大家进行展示,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