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epSeek的考研暑假日志分析
注:我去年考研时写了日志,大致记录了我每天的主要活动。由于过于琐碎,一直没有翻看。突发奇想,现在利用deepseek总结其中规律。
从你的日志中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和活动兴衰起落:
一、学习活动规律与演变
1. 数学学习(核心科目)
- 早期(6.30-7.7):高强度推进660题和强化课程,注重题量(如每天10题)和正确率(标注78%),但逐渐出现「刷不动」的瓶颈。
- 中期(7.8-7.21):引入错题重刷、视频辅助(武忠祥网课)和知识体系整理,但效率受困于精力不足和「手法拼不过」的挫败感。
- 后期(8.5-8.25):转向线代强化和880题,尝试通过「晨刷视频+错题标记」提升效率,但进度滞后于计划,部分天数为零产出。
2. 408科目(计网/计组/OS/数据结构)
- 初期(7.1-7.21):以计网为主,通过「大题解析+视频辅助」构建知识框架,但「知识点未记忆」导致大题吃力。
- 中期(8.5-8.17):转向操作系统大题和计网视频,采用「硬记+视频多角度理解」策略,但因缺乏有效的复习手段效果有限。
- 后期(8.20-8.30):被迫调整计划,尝试真题库和背诵手册,但「复习时间不足」成为核心矛盾。
3. 英语学习
- 早期(7.1-7.9):模考+阅读为主,逐步引入新题型和完型理论课,但动力不足。
- 中期(7.10-8.1):系统化推进阅读理论课和长难句,但受「睡眠质量差」影响,部分天数完全停滞。
- 后期(8.20-8.30):转向语法课和作文准备,意识到「语法>模板」,但执行碎片化。
二、健康与作息波动
- 睡眠问题:起床时间从6:30逐渐推迟至9:30,熬夜频繁,导致「无精力」成为高频词。
- 身体信号:口腔溃疡(菜/水不足)、坐骨神经痛(久坐)、腹泻(山楂)反复出现,但应对措施有限。
- 情绪波动:多次提及「崩坏」「疲惫」,尤其在数学受阻时(如「计算错误率过高」「难题难消化」)。
三、娱乐与逃避行为
- 游戏/小说:周期性爆发(如7.18-7.19整日网文、8.20-8.23黑神话沉迷),通常出现在「计划中断」或「挫败感累积」后。
- 短视频/B站:作为「课间休息」但常失控(如「晚休必须限制B站」),成为时间黑洞。
四、计划政策沿革
1. 时间管理策略
- 分块制:早期严格划分上午/下午/晚上任务,并采取「40分钟课间制」(如「3节课=3×40分钟」)。
- 扩张机制:尝试通过「向周日固定休息时间/早起/课间扩张」增加学习时间,但因执行困难(如「起床动力不足」)而失效。
- 错题标记法:从「二刷标记题」发展为「三级标记体系」,但重刷进度依然滞后。
2. 情绪管理
- 去神圣化:试图通过「任务去意义化」(如「生活之内寻找意义」)降低焦虑,但效果有限。
3. 学科方法论
- 数学:从「题海战术」转向「知识体系+意识课」,但未解决「难题瓶颈」。
- 408:从「文科式硬背」转向「大题反哺选择题」,但缺乏「物理图像」导致效率低下。
五、核心矛盾与趋势
-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计划宏大(如「每周150题数学」)但执行力弱(实际周均不足50题)。
- 健康-学习负循环:熬夜→起床晚→任务积压→焦虑→娱乐逃避→进一步熬夜。
- 工具复杂性陷阱:许愿池/标记法等机制过于复杂,最终回归「视频+错题本」朴素方法。
- 学科瓶颈:数学难题难以突破、408知识点广而不深、英语语法突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