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 ➜ 事件总线:一路走来的碎碎念
写给未来的自己:每次手敲事件模型都要 Google,干脆把思路和踩坑一次性记清楚。文章很长,都是唠叨,目的是让自己看两眼就能把设计理由找回来。
目录
- 为什么我要折腾事件模型?
- V0 ─ 单一事件的观察者模式
- V1 ─ 多事件同步总线(类型拆分)
- V2 ─ 订阅者优先级(链式调用可控)
- V3 ─ 事件优先级 + 异步(削峰 & 隔离)
- V4 ─ 组合式单线程总线(顺序极致保证)
- 经验小抄
1|为什么我要折腾事件模型?
- 耦合度:把 if‑else 通知逻辑塞在同一个类里,一改就牵一大片,改怕了。
- 可测试性:希望能单测“发一个事件 → 看谁收到了”,不用启动整套应用。
- 面试尬聊:被问到“Spring ApplicationEvent 和 Observer 有啥区别”,含含糊糊很挫。
这篇就是把一次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写进代码注释里,别再年年忘。
2|V0 ‑ 单一事件的观察者模式
场景:只有一类消息,比如聊天窗口有人发言,监听者立刻打印出来。
痛点:一旦要支持第二种事件,就得复制粘贴另一套接口。
// ========== MessageEvent ==========
// 最简单的 POJO,只有一条内容。后面会发现 Event 越写越胖,这里先别管。
public class MessageEvent {private final String content;public MessageEvent(String content) { this.content = content; }public String content() { return content; }
}// ========== Listener ==========
// 单方法接口,本质就是 Java 版回调。
public interface Listener {void onMessage(MessageEvent e);
}public class ConsolePrinter implements Listener {@Override public void onMessage(MessageEvent e) {// 业务写死:收到就打印。只演示用。System.out.println("[Printer] " + e.content());}
}// ========== SimplePublisher ==========
// 最小发布者:仅负责遍历列表,没有任何顺序控制。
public class SimplePublisher {private final List<Listener> listeners = new ArrayList<>();public void addListener(Listener l) { listeners.add(l); }public void publish(String msg) {MessageEvent e = new MessageEvent(msg);// 顺序 = addListener 的顺序。这里没做保护性复制,线程安全靠调用方自觉。for (Listener l : listeners) l.onMessage(e);}
}
总结:
- 写起来爽,读起来爽,但一旦业务变复杂就原地报废。
- 发布者对订阅者的 具体类型 没有依赖,但依赖了“只有一种事件”的假设。
3|V1 ‑ 多事件同步总线
目标:让 Publisher 不关心 到底是哪种事件,把“事件‑订阅者”关系外提。
3.1 核心接口
/** 所有事件的父类,加时间戳是为了调试时知道谁先谁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