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人形机器人系列国家标准正式立项,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全方位提升
近日,人形机器人技术要求系列国家标准正式获批立项,针对灵巧操作、腿部移动作业、双臂操作、长序列执行、多机协同、操作避障、续航等作业操作技术要求进行规范。
发起单位有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优必选、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
这是国内首批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涉及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运动控制、作业操作等多项技术要求。
涉及多项技术
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下作业操作技术进行规范:
灵巧操作:提升手指关节的灵活运动、物体抓取与释放、工具使用等精细动作能力。
腿部移动作业:优化行走、奔跑、跳跃、平衡等能力,提高移动效率和稳定性。
双臂操作:实现双臂的协调运动规划、力感知与控制,提升协作搬运、装配、维修等任务的操作能力。
长序列执行:增强连续完成多个任务的能力,包括任务规划、执行与监控,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多机协同:提升多台人形机器人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涉及通信、协同规划与冲突解决。
操作避障:确保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安全移动,避免碰撞,涉及环境建模、路径规划算法和动态避障。
续航:关注机器人的能源管理,延长单次充电后的工作时间,涉及高效能源系统、能源管理算法和快速充电技术。
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全方位提升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明确的产业规划,如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设定了到2025年实现整机批量生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领先、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目标。这些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
智能化水平提升:基于大语言模型(LLM)和视觉语言模型(VLM),人形机器人开始具备接近人类的认知与交互能力,能够“听懂”自然语言指令,并结合视觉感知信息执行任务。
具身智能理念落地:强调智能体必须拥有物理实体,通过与环境的实时交互来感知、学习、决策和行动。这要求人形机器人具备聪明的“大脑”(基于AI的认知与决策系统)、灵敏的“感官”(感知系统)和协调的“身体”(运动控制算法与执行器)。
场景应用突破:人形机器人在智能电网运维、清洁能源核电站运维、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智能养老护理等场景中已有突破性应用,标志着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进入“生态共建”的新阶段。
产业协同与生态构建
产业集群发展:各地纷纷建立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例如,上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青龙”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并完全开源硬件设计、软件算法乃至训练数据,极大地降低了行业门槛,加速了技术扩散和生态繁荣。
创新平台涌现:立德机器人平台等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交流、合作和展示的平台,推动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的拓展。
结语
人形机器人技术要求系列国家标准的获批立项,无疑是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这些标准不仅为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应用推广提供了明确规范,更为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家产业规划的引领下,随着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具身智能理念的深入落地以及场景应用的持续突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