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实现+4种变体完整例子】排序算法中【选择排序】的详细解析,包含基础实现、常见变体的完整代码示例,以及各变体的对比表格
以下是选择排序的详细解析,包含基础实现、常见变体的完整代码示例,以及各变体的对比表格:
一、选择排序基础实现
原理
每一轮遍历未排序部分,找到最小元素并交换到当前起始位置,逐步构建已排序序列。
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SelectionSort {void sort(int[] arr) {int n = arr.length;for (int i = 0; i < n - 1; i++) {int minIndex = i; // 记录当前最小值的索引for (int j = i + 1; j < n; j++) {if (arr[j] < arr[minIndex]) {minIndex = j;}}swap(arr, i, minIndex); // 交换当前元素与最小值}}private void swap(int[] arr, int i, int j) {int temp = arr[i];arr[i] = arr[j];arr[j] = temp;}
}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
O(n²)
(所有情况)。 - 空间复杂度:
O(1)
。 - 稳定性:不稳定(相同值的元素可能因交换顺序改变相对位置)。
二、常见变体及代码示例
1. 递归实现
改进点:用递归替代循环,代码结构更清晰。
适用场景:教学或代码风格偏好递归。
public class RecursiveSelectionSort {void sort(int[] arr, int n) {if (n <= 1) return;int minIndex = findMinIndex(arr, 0, n);swap(arr, 0, minIndex); // 将最小值放到首位sort(arr, n - 1); // 递归处理剩余部分}private int findMinIndex(int[] arr, int start, int end) {int minIndex = start;for (int i = start + 1; i < end; i++) {if (arr[i] < arr[minIndex]) {minIndex = i;}}return minIndex;}private void swap(int[] arr, int i, int j) {int temp = arr[i];arr[i] = arr[j];arr[j] = temp;}
}
2. 双向选择排序(鸡尾酒选择排序)
改进点:每一轮同时找到最小和最大元素,并将它们放到正确的位置。
适用场景:数据分布较分散或两端有序,减少比较次数。
public class CocktailSelectionSort {void sort(int[] arr) {int n = arr.length;int start = 0, end = n - 1;while (start < end) {int minIndex = start;int maxIndex = start;for (int i = start; i <= end; i++) {if (arr[i] < arr[minIndex]) minIndex = i;if (arr[i] > arr[maxIndex]) maxIndex = i;}// 交换最小值到起始位置swap(arr, minIndex, start);// 处理最大值交换(避免与最小值冲突)if (maxIndex == start) swap(arr, maxIndex, minIndex);else swap(arr, maxIndex, end);start++;end--;}}private void swap(int[] arr, int i, int j) {int temp = arr[i];arr[i] = arr[j];arr[j] = temp;}
}
3. 优化版(减少比较次数)
改进点:通过减少内层循环次数,将比较次数减半。
适用场景:进一步优化基础实现的性能。
public class OptimizedSelectionSort {void sort(int[] arr) {int n = arr.length;for (int i = 0; i < n / 2; i++) {int minIndex = i;int maxIndex = n - 1 - i;for (int j = i + 1; j <= n - 1 - i; j++) {if (arr[j] < arr[minIndex]) minIndex = j;if (arr[j] > arr[maxIndex]) maxIndex = j;}swap(arr, i, minIndex);if (maxIndex == i) swap(arr, maxIndex, minIndex);else swap(arr, maxIndex, n - 1 - i);}}private void swap(int[] arr, int i, int j) {int temp = arr[i];arr[i] = arr[j];arr[j] = temp;}
}
三、变体对比表格
变体名称 | 时间复杂度 | 空间复杂度 | 稳定性 | 主要特点 | 适用场景 |
---|---|---|---|---|---|
基础选择排序 | O(n²) | O(1) | 不稳定 | 简单易实现,每轮仅找最小值 | 小规模数据或教学场景 |
递归实现 | O(n²) | O(n) | 不稳定 | 递归替代循环,代码结构清晰 | 代码风格偏好或教学场景 |
双向选择排序(鸡尾酒排序) | O(n²) | O(1) | 不稳定 | 每轮同时找最小和最大值,减少比较次数 | 数据分布较分散或两端有序 |
优化版(减少比较次数) | O(n²) | O(1) | 不稳定 | 通过减少内层循环次数提升效率 | 需要轻微优化比较次数的场景 |
四、关键选择原则
- 基础场景:优先使用基础实现,因其简单且适用于小规模数据。
- 代码风格:递归实现适合教学或偏好函数式编程的场景,但需注意栈空间开销。
- 数据分布:双向选择排序在数据分布较分散时效率略高,但实现复杂度增加。
- 稳定性需求:所有变体均不稳定,若需稳定排序需选择其他算法(如归并排序)。
- 优化需求:优化版通过减少比较次数,在数据量较大时可略微提升性能。
通过选择合适的变体,可在特定场景下优化代码结构或提升性能(如双向排序减少比较次数),但需权衡实现复杂度与性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