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Astro canvas大屏与iotDA是怎样通过数据接入、数据中心的功能传输和通讯的?
🧩 华为云 Astro Canvas 大屏和 IoTDA 的连接通信 —— 用「供应链做菜」比喻
🎯 1. 大局观(原理总览)
-
IoTDA = 田地(源源不断地收获新鲜食材:设备数据)
-
Astro Canvas 大屏 = 厨师(要做出漂亮、好吃的菜:炫酷大屏展示)
-
数据接入 = 运输车辆+验收大棚(把原料从田地搬到厨房,并初步检验)
-
数据中心 = 后厨加工台(分类、清洗、切片,准备烹饪)
通过 数据接入 → 数据中心 这一系列动作,IoTDA的原始设备数据才能被Astro大屏顺利显示出来。
📚 2. 详细流程(逻辑关系)
步骤 | Astro模块 | 做菜比喻 | 技术原理 |
---|---|---|---|
1 | 桥接器预置/自定义桥接器 | 安排货车,把田地里的土豆运过来 | 配置 IoTDA 的设备连接信息(比如MQTT、HTTP地址、认证信息等) |
2 | 静态数据/数据集/页面数据集 | 把运来的土豆、辣椒分拣、按筐装好 | 从IoTDA实时读取数据,变成内部数据表,便于页面使用 |
3 | 转换器管理 | 切土豆块、清洗泥巴、统一大小 | 数据转换规则(字段处理、单位转换、格式调整) |
4 | 连接器管理 | 配好不同的炒菜锅(不同炉灶对应不同菜品) | 多种数据源类型统一管理(IoTDA、数据库、API等) |
5 | 数据源管理/数据集管理 | 把所有切好的食材摆到盘子上 | 对不同数据源、不同数据集进行版本管理、清理 |
6 | 组件绑定数据源 | 厨师根据菜谱开始炒菜、摆盘 | 页面组件(图表、表格、地图等)绑定数据,实时动态展示 |
🔥 3. 实施路径(从零搭建到能用)
假设你的数据在 IoTDA 设备侧,比如温度传感器,那么:
(一)数据接入阶段
-
新建桥接器
-
选择 IoTDA 数据源。
-
设置连接信息(设备ID、Topic、认证信息)。
-
-
配置数据集
-
选择要抓取的字段,比如温度、湿度、设备状态。
-
设定刷新频率(比如每10秒抓一次)。
-
(二)数据中心阶段
-
数据源管理
-
统一给这些设备数据命名,比如叫“温度数据源”。
-
-
数据集管理
-
进一步加工,比如:
-
单位从摄氏度转成华氏度?
-
过滤掉异常值(>100℃的不要)。
-
-
-
转换器管理(如果需要)
-
做字段映射,比如把
deviceTemp
重命名为室温
。
-
(三)大屏设计阶段
-
组件管理
-
拖拽一个折线图组件。
-
-
绑定数据源
-
选择刚才的数据集作为折线图的数据来源。
-
-
交互设置
-
比如点击某个设备点,显示详细信息。
-
💬 最终效果:
Astro Canvas 大屏就能实时显示 IoTDA设备的温度变化曲线啦!🌡️📈
🧠 记忆口诀
桥接器:搭桥搬数据
数据集:打包分类
数据中心:加工清洗
大屏组件:炒菜出锅
交互设置:菜搭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