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新松:中国机器人之父
名人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创作者:Code_流苏(CSDN)(一个喜欢古诗词和编程的Coder😊)
蒋新松:中国机器人之父
一、生平简介
1. 早年经历与求学道路
蒋新松出生于1931年8月3日,江苏省江阴澄北镇一个靠近长江的小镇。他的名字来源于杜甫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寄予了母亲对他如青松般挺拔,能够经受住风雨考验的期望。
图片:蒋新松院士
蒋新松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刻苦。他曾经跳级学习,在1942年仅10岁时就以优异成绩从小学毕业。值得一提的是,小学毕业时,他第一次拍摄单人照,并在照片背面郑重写下:"一个伟人在成长。"这无疑展现了少年蒋新松内心的远大志向——成为像牛顿、爱迪生、哥白尼那样的科学家,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1951年4月,蒋新松从江阴南菁中学高中毕业,随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自动化专业大学生。1956年夏末,25岁的蒋新松以优异成绩从电机系工企专业毕业,踏上了为祖国科技事业奋斗的漫长之路。
图片:年轻时期的蒋新松院士
2. 科研生涯的起步与挫折
毕业后,蒋新松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他在自述《祖国和科学,我心目中的依恋和追求》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我从童年时代起怀有的美好和梦幻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被分配到科学的殿堂——中国科学院工作。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接到分配通知的一刹那的情景,掩饰不住的喜悦,一阵阵发自内心的、天真而纯朴的欢笑不时洋溢在我的脸上,同学们说:‘看!蒋新松高兴得变傻了。’”
图片:《祖国和科学,我心目中的依恋和追求》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57年,蒋新松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得以恢复。1965年10月,中科院内部进行机构整合,他从北京调至沈阳自动化所工作。
3. 科学春天的到来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蒋新松终于得以施展才华,逐步展示出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风采。1977年,沉默了21年的蒋新松,作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起草人之一,据理力争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列入中科院长期发展项目。从此,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被首次载入我国科技发展史册。
1980年1月,蒋新松被任命为沈阳自动化所第一副所长,同年7月升任所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80年至1994年,他担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长达14年之久,为国家自动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开创中国机器人事业
1. 远见卓识:瞄准机器人研究前沿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蒋新松就敏锐地意识到自动控制向智能控制转变的自动化技术新趋势,预见到机器人应用将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他与沈阳自动化所的吴继显和谈大龙一起,手捧《关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汇报材料四处奔走,争取支持。然而当时的中国,工业机器人要想获得"通行证"却举步维艰。
"机器人将是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高技术,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个领域的科学技术优势,就可能失去一个时代。“在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上,蒋新松如是说。这个想法最终得到了屠善澄、杨嘉墀、王大珩和宋健等自动化领域顶级科学家的大力支持,研制机器人项目被正式列入"1978年—1985年自动化科学发展规划”。
2. 突破口:水下机器人研发
任所长后,蒋新松审时度势,从国外机器人的发展和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选择水下机器人作为我国发展机器人的"突破口"和攻坚目标。1979年11月,"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的应用"这一课题,获得了中科院职能部门的初步认同。
1980年春,中科院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海洋机器人课题可行性调研。调研过程中,蒋新松听到一个共同呼声——希望科学家立即研制中国自己的水下测量及作业机器人。他了解到水下50米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世界,潜水员工作受到很大限制,而且每呼吸1分钟所需费用竟相当于1克黄金。
不久,中国海洋机器人的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第一个研制的机器人被命名为"海人一号",并很快列入"七五"海上石油攻关设备项目。1983年,这一课题正式列为中国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
3. 重大突破:系列水下机器人研发成功
1985年,蒋新松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HR-01"(即"海人一号"),并在三亚南海成功完成了潜深199米的海上试验,标志着中国机器人研究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1987年,该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此基础上,蒋新松秉持"在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的起点"的原则,在国家"七五"攻关计划支持下,大胆引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与美国技术合作后,他们开始进行平台研究,开发出一系列水下机器人产品,用于我国海上石油开发,解决了国家急需,并出口国外。
在蒋新松的带领下,中国水下机器人研发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
"海人一号"实现了我国水下机器人零的突破;
图片:海人一号(HR-01)水下机器人(中国科学院)
“瑞康四号”(Recon-IV-SIA-300)开创了我国近海石油勘探钻井首次使用国产机器人的成功纪录;
图片:RECON-IV-SIA水下机器人(中国科学院)
"探索者号"刷新了深潜1000米纪录;
图片:“探索者”号与它的总设计师封锡盛院士(中国科学院)
最终中俄两国共同研制成功6000米水下机器人,使中国跻身世界机器人研制强国行列。
作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蒋新松向国家科委立下军令状,将原规划到2010年的水下6000米机器人研制目标,提前到20世纪内完成。1995年8月,潜深6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CR-01)顺利完成了太平洋深海性能试验。
图片:CR-01(中国科学院)
图片:蒋新松院士
1997年5月在南太平洋成功完成海底探测任务。这一成就使中国拥有了海底勘测的技术手段,支持了联合国准予的15万平方公里深水海域海底探测任务,为祖国赢得荣誉,将中国水下机器人技术推向世界一流水平。
三、科研贡献与学术成就
1. 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推动
1988年,蒋新松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示教再现机器人,为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他创建了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开放实验室,成为国内唯一的机器人技术转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对外开放的学术交流基地。
为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化,蒋新松提出"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现代产业模式,开创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新里程。在他的推动下,焊接机器人等产品已在国内大量企业中得到使用。
2. CIMS领域的重要贡献
蒋新松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卓有成效地组织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攻关。作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他对CIMS技术有很深造诣,连任三届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不断提出方向性、战略性的新思想和新见解。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在CIMS领域从一无所有发展到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特种机器人也从几乎空白发展到令人瞩目的水平,成绩斐然。
3. 学术成就与荣誉
蒋新松著有《机器人学》等专著,对机器人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之一。
他曾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专家、中国工程院的"中国工程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1998年3月,蒋新松去世后,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国家科委党组、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共中国工程院党组联合作出《关于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向蒋新松同志学习的决定》。《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和新华社长篇通讯更是指出:“蒋新松是新中国培养的像钱学森、李四光一样的战略型科学家”。
四、精神品质与人格魅力
1. 战略眼光与科学家精神
蒋新松一生最喜欢谈论和思考的就是国家大事。作为一名战略科学家,他具有远见卓识,能够预见科技发展趋势,为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指明方向。作家李鸣生在报告文学《国家大事:战略科学家蒋新松生死警示录》中写道:“从他的身上,我们既看到了一个科学家用科技这个杠杆撬动历史巨轮时所付出的血的代价,也看到了新一代科学家在这个大时代中的奋斗身影、科学精神和独具光芒的智者品格与人格魅力,同时还看到了一个民族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沉重与艰难。”
2. 坚韧不拔与勇于创新
蒋新松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在错划时期,他选择了"只干不说",但面对国家事业,他永远是输出最多的人。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也没有停止思考,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未来谋划。
2017年,在蒋新松院士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沈阳分院精心拍摄制作了《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纪录片。该片着重介绍了蒋新松院士在我国自动化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党员能够以蒋新松院士为榜样,刻苦学习、发奋图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祖国的科技事业砥砺前行。
五、历史地位与现代启示
1. "中国机器人之父"的历史定位
蒋新松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和"当代中华科学英才”**,这一称号彰显了他在中国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无可替代的开创性贡献。他奠定了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基础,闯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发展道路。
2. 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蒋新松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战略眼光的重要性:科技创新需要战略思维,要有国际视野,把握科技发展趋势。
-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蒋新松提出的"在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的起点"原则,对当今中国科技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需要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
-
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国家重大问题。
六、结语
1997年3月30日,蒋新松院士因病逝世,享年66岁。然而,他为中国机器人和自动化事业奠定的基础,以及他体现的科学家精神和战略眼光,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
如今,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正朝着机器人强国迈进。这一切,都与蒋新松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开拓奠基密不可分。让我们铭记蒋新松院士的科学精神,为实现中国科技强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资料:
- 《灯塔传承|蒋新松:中国机器人之父》,澎湃新闻
- 《蒋新松》,中国工程院网站
- 《蒋新松》,维基百科
- 《蒋新松–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网站
- 《蒋新松》,搜狗百科
- 《蒋新松:一位战略科学家的四十年》,中国科学院网站
- 《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纪念蒋新松院士逝世二十周年》,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网站
专栏✅:《计算机名人堂》,欢迎订阅催更,谢谢大家支持!
创作者:Code_流苏(CS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