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概述(linux 系统)
1、运维的基本概念
2、企业的运行模式
3、计算机硬件
运维概述
运维岗位的定义
在技术人员(写代码的)之间,一致对运维有一个开玩笑的认知:运维就是修电脑的、装网线的、背锅的岗位。
IT运维管理是指为了保障企业IT系统及网络的可用性、安全性、稳定性,保障业务的连续性,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电信网络、软硬件环境及运维服务流程等进行的综合管理。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企业IT系统架构越来越复杂,软件更新迭代越来越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使得大量业务和数据需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完成,稳定可用的IT系统是企业业务发展的基础条件,IT运维管理随之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因为IT系统突然出现故障导致业务瘫痪甚至造成巨额损失的现象频出不穷。而大型数据中心由于对系统、数据的高度依赖,IT风险更大,对IT运维管理的重视也就更高。
经常看到的技术及概念
==云计算==
云服务器是由云服务厂商提供的性能卓越、稳定可靠、弹性扩展的laaS(Infrastructureasa Service)级别云计算服务。云服务器免去了采购IT硬件的前期准备,让企业像使用水、电、天然气等公共资源一样便捷、高效地使用服务器,实现计算资源的即开即用和弹性伸缩。
==DevOps==
DevOps(Development和Operations的组合词),它是一组过程、方法与系统的统称主要用于促进开发和运营保障团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从而提高应用程序和服务的交付响应速度。
DevOps把原本独立的开发和运营工作融合到一起,运营团队时刻了解开发人员的进展,并与他们形成互动,共同监控IT业务进展。在运维方面,DevOps可以打通从需求到结果运行的所有环节,以提高业务价值为目标。
==AIOps==
2016年,Gartner提出利用Al技术的新一代IT运维,即AIOps(智能运维),可以解决未来企业可能遭遇的因IT故障而导致的业务中断,AIOps是ITOM的升级和进步,它结合了大数据和机器算法、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海量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发现、预测、解决故障,进一步推动了IT运维自动化,减少了人力成本。
==CI/CD==
CI/CD是一种通过在应用开发阶段引I入自动化来频繁向客户交付应用的方法。CI/CD的核心概念是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和持续部署。作为一个面向开发和运营团队的解决方案,CI/CD主要针对在集成新代码时所引发的问题。
==Docker==
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通常包括客户端、守护进程、镜像、容器,让开发者可以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镜像中,再发布出去。类似于一个集装箱,可以把货物规整的摆放起来。
运维的诞生
从最早的网管开始,九十年代初期,互联网欠发达的时候,还少有服务器的概念,电脑价格昂贵,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在家上网的条件,网吧应运而生。网吧的电脑、猫等设备需要进行日常维护,于是“网管”岗位应运而生,这就是早期运维的雏形。
随着网吧的兴起,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维护需求逐渐增加,"网管"这一职业应运而生。网管的主要职责涵盖设备的日常检查与维修、网络故障的排查,以及用户的技术支持等成分。因此,运维的概念最初并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许多网吧和小型企业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来保证日常运营的畅通。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维的角色也愈加丰富,涵盖了云计算、大数据运维、运维安全、运维自动化等领域,逐渐演变成现代信息技术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早期的网管岗位的确为后来的运维行业奠定了基础
运维行业背景
-
从行业角度来看,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BAT)、网站规模越来越来大、架构越来越复杂,对专职网站运维工程师、网站架构师的要求会越来越急迫,特别是对有经验的优秀运维人才需求量大,而且是越老越值钱。
-
从个人角度,运维工程师技术含量及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也是对公司应用、架构最了解最熟悉的人,越来越得到重视。
-
运维工作的相关经验将会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也将成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运维工程师具备很好的各层面问题的解决能力及方案提供、全局思考的能力等。
-
由于运维岗位所接触的知识面非常广阔,更容易培养或发挥出个人某些方面的特长或爱好,如内核、网络、开发、数据库等方面,可以做得非常深入精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
当前国内外对运维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运维工程师的薪资也水涨船高,与研发、测试等技术部门持平,甚至超出。
企业运行模式
铁三角 = 产品 + 研发 + 运维
流程走向:产品设计 → 项目研发 → 项目测试 → 项目上线 → 系统运维
部门与部门职责
产品部门:设计产品的需求,确定需要做的项目的功能和细节问题
研发部门:根据产品部门/测试部门提供的项目模块需求进行编程
测试部门:对于研发部门提供的代码进行运行测试,检查是否存在bug和一些需要改善的体验
运维部门:负责项目环境部署、上线、架构的搭建等等
服务器概述
服务器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在网络环境中提供服务、存储、管理数据或执行计算任务的计算机系统。与普通个人电脑相比,服务器通常具备更高的性能、可靠性、存储容量和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就是给用户提供服务的机器(电脑)。
服务器可以分为几大类:塔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刀片服务器。
普通台式机/笔记本能否充当服务器来使用?
硬件性能:对于一些小型的应用场景,如个人网站、小团队内部的文件共享等,普通台式机或笔记本的硬件配置(CPU、内存、存储空间等)可能已经足够。但是,如果涉及到高并发访问、大型数据库处理或是需要高性能计算的应用,那么普通设备的性能可能就不足以支持。
稳定性和可靠性:服务器级别的硬件通常设计为能够长时间不间断运行,并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相比之下,普通台式机或笔记本在长时间运行时可能会遇到散热问题或其他稳定性挑战。
扩展性:服务器通常提供更多的扩展插槽和接口,以便根据需求添加更多的硬盘、内存或其他组件。而普通台式机或笔记本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有限。
能耗与散热:服务器设计时会考虑到能效比以及散热管理,以确保在高负载下的稳定运行。普通台式机或笔记本虽然也能作为服务器使用,但在持续高负载下,可能会面临较高的功耗和散热挑战。
网络能力:服务器通常配备更强大的网络接口卡(NICs),支持高速网络连接及冗余。普通家用电脑的网络能力可能无法满足某些专业级的服务需求。
软件支持: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服务软件通常针对特定的服务器应用进行了优化,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更好的性能。不过,普通台式机或笔记本也可以安装这些软件,只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配置调整。
电脑的结构组成
-
CPU(中央处理器):作为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负责执行和处理指令。它通过进行算术、逻辑、控制和输入/输出(I/O)操作来完成各种任务。
==核心数,缓存,主频==
-
主板:主板是计算机内部所有硬件组件相互连接的平台。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电路系统,如CPU插槽、内存插槽、扩展槽、接口等,确保各个硬件能够协同工作。
==SATA== ==IDE== ==PCIE== ==M.2==
==接口数量== ==接口类型==
-
内存条(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内存是计算机用于暂时存放正在使用的数据或程序的地方。它的速度比硬盘快得多,但断电后信息会丢失。
-
频率
-
容量
-
-
显卡(GPU,图形处理器):显卡负责将数据转换成图像信号输出到显示器上。对于游戏、视频编辑和其他图形密集型应用来说,强大的显卡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没有==
-
硬盘(HDD或SSD):硬盘是用来长期存储数据的设备。传统的硬盘驱动器(HDD)使用旋转磁盘来读写数据,而固态硬盘(SSD)则使用闪存技术,提供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冷备份==
-
hdd 机械硬盘(慢)
-
ssd 固态硬盘(快)
-
-
电源:电源单元(PSU)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分配给计算机中的各个组件。选择合适的功率对于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
所有硬件的总功率
-
-
风扇:风扇用于散热,帮助保持计算机内部温度在一个安全范围内。高效的冷却系统可以延长硬件寿命并提高性能稳定性。
-
网卡:网卡允许计算机连接到网络,无论是通过有线还是无线方式。它负责发送和接收网络数据包。
-
显示器:显示器是输出设备,用于显示计算机产生的视觉信息。分辨率、刷新率和响应时间是衡量其性能的关键指标。
-
机箱:机箱不仅保护内部组件免受物理损伤,还提供了良好的空气流通环境以利于散热。同时,它也便于用户安装和维护硬件。
-
键盘鼠标:键盘和鼠标是最基本的人机交互工具,使用户能够输入命令、文本以及与计算机进行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