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垂控制属于构网型控制技术
下垂控制属于构网型控制,而非跟网型控制。
一、构网型与跟网型控制的本质区别
-
控制策略差异
-
构网型控制(Grid-Forming Control, GFM):
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的特性(如转子运动方程),自主构建电压幅值和相位,无需依赖锁相环(PLL)即可实现与电网同步。其核心是通过功率平衡(有功-频率下垂、无功-电压下垂)调节电压和频率,具备电压源特性。 -
跟网型控制(Grid-Following Control, GFL):
依赖锁相环跟踪电网相位,以电流源形式并网,需外部电网提供稳定的电压和频率参考,无法自主构建电网。
-
-
功能特性
-
构网型控制能够为电网提供惯性、阻尼和电压/频率支撑,适用于弱电网或孤岛运行场景;
-
跟网型控制则主要用于强电网环境,缺乏独立支撑能力。
-
二、下垂控制在构网型控制中的角色
-
下垂控制的核心作用
下垂控制是构网型控制的典型策略之一,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的下垂特性(即功率与频率/电压的线性关系),实现以下功能:-
有功-频率下垂:调节系统频率以响应有功功率变化;
-
无功-电压下垂:调节电压幅值以响应无功功率变化。
-
-
具体应用场景
-
新能源并网系统:如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中,下垂控制用于实现多机并联时的功率均分,避免环流问题。
-
弱电网支撑:通过动态调整下垂系数(如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增强系统在低惯量、高电力电子化环境下的稳定性。
-
-
技术优势
-
自主性:无需依赖电网的相位信息,可独立调节功率输出;
-
灵活性:下垂系数可优化调整以适应不同电网强度需求。
-
三、下垂控制与其他构网型策略的对比
构网型控制技术还包括虚拟同步机(VSG)、虚拟振荡器控制等,而下垂控制因其简单性和成熟度被广泛应用:
-
虚拟同步机(VSG):
通过模拟同步机的惯量和阻尼参数,提供更接近传统发电机的动态响应,但参数调节复杂度较高。 -
下垂控制:
更注重稳态功率分配,响应速度较慢,但易于实现多机协调。
四、总结
下垂控制作为构网型控制的核心策略,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的功率-频率/电压特性,为新能源并网系统提供了自主调节和电网支撑能力。其适用于弱电网、孤岛运行及多机并联场景,是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