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 白盒测试简介
1. 前言
在软件测试过程中,白盒测试(White-box Testing)是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检查程序内部结构来验证软件功能。本文以一道典型的伪代码程序为例,结合白盒测试的基本操作,设计语句覆盖测试用例,并总结白盒测试的基本流程。
2. 白盒测试基本操作简介
白盒测试主要关注程序内部逻辑,基本操作包括:
- 逻辑路径分析:了解程序流程,找出所有可能路径。
- 覆盖标准选择:根据测试需求选择覆盖标准,如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等。
- 测试用例设计:根据覆盖要求设计输入数据。
- 测试执行与验证:运行程序,验证实际输出是否符合预期。
其中,语句覆盖(Statement Coverage)是最基础的覆盖标准,要求程序中每条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3. 伪代码程序分析
本次题目的伪代码如下:
START
INPUT (A, B, C)
// 判定表达式1
IF A>5 THENX=10
ELSEX=1
END IF// 判定表达式2
IF B>10 THENY=20
ELSEY=2
END IF// 判定表达式3
IF C>15 THENZ=30
ELSEZ=3
END IFPRINT (X, Y, Z)
STOP
3.1 程序结构分析
该程序包含三个独立的 IF-ELSE
判定,每个判定对应两条赋值语句。因此,要实现语句覆盖,需要保证:
X=10
和X=1
都执行一次Y=20
和Y=2
都执行一次Z=30
和Z=3
都执行一次
4. 测试用例设计
为了满足语句覆盖,设计两组测试用例,分别使每个 IF-ELSE
的两个分支都能被覆盖到。
4.1 测试用例1:全部走 THEN 分支
- 输入:
A=6, B=11, C=16
- 条件判断:
A>5
成立,执行X=10
B>10
成立,执行Y=20
C>15
成立,执行Z=30
- 预期输出:
(10, 20, 30)
4.2 测试用例2:全部走 ELSE 分支
- 输入:
A=5, B=10, C=15
- 条件判断:
A>5
不成立,执行X=1
B>10
不成立,执行Y=2
C>15
不成立,执行Z=3
- 预期输出:
(1, 2, 3)
4.3 测试用例总结表
测试用例编号 | 输入 (A, B, C) | 说明 | 预期输出 |
---|---|---|---|
1 | (6, 11, 16) | 全部走 THEN | (10,20,30) |
2 | (5, 10, 15) | 全部走 ELSE | (1,2,3) |
通过这两组测试用例,可以确保程序中每条语句至少执行一次,满足语句覆盖要求。
5. 总结
本文结合具体例题,系统展示了白盒测试中语句覆盖的设计方法和思路。总结几点经验:
- 白盒测试前需充分理解程序逻辑结构。
- 根据覆盖标准,合理推导输入数据。
- 测试用例应覆盖到所有可能路径或语句。
在实际项目中,往往需要结合判定覆盖、条件覆盖等更高标准,进一步提升测试的完整性和质量。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是成为优秀测试工程师或开发工程师的基础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