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26考研 | 王道 | 数据结构 | 第八章 排序

第八章 排序

文章目录

    • 第八章 排序
      • **8.1** 排序的基本概念
      • **8.2 插入排序**
        • **8.2.1 直接插入排序**
        • **8.2.2 折半插入排序**
        • **8.2.3 希尔排序**
      • 8.3 交换排序
        • 8.3.1 冒泡排序
        • 8.3.2 快速排序
      • 8.4 选择排序
        • 8.4.1 简单选择排序
        • 8.4.2 堆排序
          • 堆的概念:
          • 建立大根堆的代码
          • 堆排序算法思想
          • 堆的插入和删除
      • 8.5.1 归并排序
      • 8.5.2 基数排序
      • 8.5 3 计数排序(考纲没有做个了解吧)
      • 8.6 内部排序算法总结
        • 8.6.1 内部排序算法比较
        • 8.6.2 内部排序算法的应用
      • 8.7 外部排序
        • 8.7.1 外部排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8.7.2 败者树
        • 8.7.3 置换-选择排序(生成初始归并段)
        • 8.7.4 最佳归并树

8.1 排序的基本概念

image-20250423151139250

image-20250423150821514

排序算法的评价指标: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

image-20250423150938250

image-20250423151116734

8.2 插入排序

image-20250423152900664

8.2.1 直接插入排序
  • 算法思想: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记录按其关键字大小,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子序列中,直到全部记录插入完成。
  • 该算法是稳定的

代码实现(不带哨兵):

// 对A[]数组中共n个元素进行插入排序
void InsertSort(int A[],int n){int i,j,temp;for(i=1; i<n; i++){if(A[i]<A[i-1]){    	//如果A[i]关键字小于前驱temp=A[i];  for(j=i-1; j>=0 && A[j]>temp; --j)A[j+1]=A[j];    //所有大于temp的元素都向后挪A[j+1]=temp;}}
}

代码实现(带哨兵):

不如没有哨兵的逻辑清晰

// 对A[]数组中共n个元素进行插入排序
void InsertSort(int A[], int n){int i,j;for(i=2; i<=n; i++){if(A[i]<A[i-1]){A[0]=A[i];     	//复制为哨兵,A[0]不放元素for(j=i-1; A[0]<A[j]; --j)A[j+1]=A[j];A[j+1]=A[0];}}
}
image-20250423152035907

对链表进行插入排序代码实现:

//对链表L进行插入排序
void InsertSort(LinkList &L){LNode *p=L->next, *pre;LNode *r=p->next;p->next=NULL;p=r;while(p!=NULL){r=p->next;pre=L;while(pre->next!=NULL && pre->next->data<p->data)pre=pre->next;p->next=pre->next;pre->next=p;p=r;}
}
8.2.2 折半插入排序
  • 算法思路: 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记录按其关键字大小,使用折半查找找到前面子序列中应该插入的位置并插入,直到全部记录插入完成。
  • 和直接插入排序就是多了一个折半查找的过程,其他的都一样
  • **注意:**一直到low>high 时才停止折半查找。当mid所指元秦等于当前元素时,应继续令low=mid+1,以保证“稳定性”。最终应将当前元素插入到low 所指位置 (即 high+1)
  • 最后结束位置是low=hight+1时推出了循环,而low就是元素应该插入的位置,所以要将[low,i-1]的元素全部右移

代码实现:

//对A[]数组中共n个元素进行折半插入排序
void InsertSort(int A[], int n){ int i,j,low,high,mid;for(i=2; i<=n; i++){A[0]=A[i];    		     	 //将A[i]暂存到A[0]low=1; high=i-1;while(low<=high){            //折半查找mid=(low+high)/2;if(A[mid]>A[0])high=mid-1;elselow=mid+1;}for(j=i-1; j>high+1; --j)A[j+1]=A[j];A[high+1]=A[0];}
}
  • 与直接插入排序相比,比较关键字的次数减少了,但是移动元素的次数没有变。时间复杂度仍为 O(n²)。
8.2.3 希尔排序

img

希尔排序:先追求表中元素部分有序,再逐渐逼近全局有序

image-20250423204909227

但是考试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增量

具体的例子执行过程:

image-20250423205759297 image-20250423205818760

image-20250423205837074

image-20250423205901933

image-20250423205917655

代码实现:

1.代码逻辑一开始会让 i指向第一个子表的第二个元素,方便和第一个元素进行比较,76>49,不需要处理

image-20250423210034981

2.处理第二个子表 最里层的for循环是把子表中大于A[i]的元素往后移动,只是每次都移动的是d的距离,是j+d,而不是j+1,因为处理的是子表而不是整个表

image-20250423210134082

3.第三个第四个子表也是同样的处理,然后第一趟就结束了,就是中间的for循环结束了

4.第二趟的处理,现在d=2,处理第一个子表

image-20250423210529018

5.处理完27后,本来我们应该去处理76的,但是代码逻辑并不是那样,i++之后是49,是去处理第二个子表的第二个元素49

image-20250423210603598

6.处理完49后又切换回了第一个子表的第三个元素76

image-20250423210655897

后面的38,65,97也是一样的过程

7.而等到第三趟的时候,d=1,就是直接对整个表进行插入排序了

希尔排序代码实现:

// 对A[]数组共n个元素进行希尔排序
void ShellSort(ElemType A[], int n){int d,i,j;for(d=n/2; d>=1; d=d/2){  	//步长d递减for(i=d+1; i<=n; ++i){if(A[i]<A[i-d]){A[0]=A[i];		//A[0]做暂存单元,不是哨兵for(j=i-d; j>0 && A[0]<A[j]; j-=d)A[j+d]=A[j];A[j+d]=A[0];}}}
}

性能分析

image-20250423205632912

image-20250423205700103

不能用于链表是因为希尔排序需要数组的随机访问的特性才可以

8.3 交换排序

8.3.1 冒泡排序

image-20250423211731578

  • **算法思路:**从后往前(或从前往后)两两比较相邻元素的值,若为逆序(即 A [ i − 1 ] > A [ i ]) ,则交换它们,直到序列比较完。如此重复最多 n-1 次冒泡就能将所有元素排好序。为保证稳定性,关键字相同的元素不交换。

其实就是每次都是在没有排过序的元素中选一个最小的放到了最前面

冒泡排序代码实现:

// 交换a和b的值
void swap(int &a, int &b){int temp=a;a=b;b=temp;
}// 对A[]数组共n个元素进行冒泡排序
void BubbleSort(int A[], int n){for(int i=0; i<n-1; i++){bool flag = false; 			//标识本趟冒泡是否发生交换//i所指位置之前的元素都是已经排好序的元素for(int j=n-1; j>i; j--){if(A[j-1]>A[j]){swap(A[j-1],A[j]);flag=true;}}if(flag==false)return;       //若本趟遍历没有发生交换,说明已经有序}
}

image-20250423211612965

每次只有大于的时候才会交换,所以算法是稳定的

冒泡排序还可以用于链表

8.3.2 快速排序

image-20250423214810490

image-20250423211858159 image-20250423214940640

算法执行过程:

1.分别用low和high指向要处理的序列的头和尾的两个位置

image-20250423212749334

2.选low作为基准元素,然后扫描剩下的所有元素,小于49的都放在low的左边,大于等于49的都放在high的右边

image-20250423212826100

3.一开始low指的地方是空,先让high移动,一开始high是49,大于等于49,所以high–,high–后使得49在high的右侧了就

image-20250423213047147

4.high–后,high指向27,27小于49,所以必须放在low的左边,所以就把27移动到low的位置然后让low++

image-20250423213129201

5.low++后指向65,65大于49,把65放到high的位置然后high–

6.重复上述过程直到low==high,那么49就会放在low和high所指的地方,同时49左边都会比49小,49右边都会比49大

image-20250423213233736

7.通过49把数组划分为左右两个子区间,然后对两个子区间进行同样的过程即可

image-20250423213356281 image-20250423213424997

8.得到最终的结果

image-20250423213506180
  • 快速排序是所有内部排序算法中性能最优的排序算法
  • 快速排序是所有内部排序算法中考察频率最高的算法
  • 在快速排序算法中每一趟都会将枢轴元素放到其最终位置上(可用来判断进行了几趟快速排序)
  • 快速排序可以看作数组中n个元素组织成二叉树,每趟处理的枢轴是二叉树的根节点,递归调用的层数是二叉树的层数

快速排序代码实现:

注:返回值是low和high,作为下一次划分子表的依据

image-20250423212344099

// 用第一个元素将数组A[]划分为两个部分
int Partition(int A[], int low, int high){int pivot = A[low];while(low<high){while(low<high && A[high]>=pivot)--high;A[low] = A[high];while(low<high && A[low]<=pivot) ++low;A[high] = A[low];}A[low] = pivot;return low;
} // 对A[]数组的low到high进行快速排序
void QuickSort(int A[], int low, int high){if(low<high){int pivotpos = Partition(A, low, high);  //划分QuickSort(A, low, pivotpos - 1);QuickSort(A, pivotpos + 1, high);}
}

性能分析

稳定性:不稳定

image-20250423214620570

在平常的使用中,平均时间复杂度更加接近最好的时间复杂度而不是最坏,所以才是内部排序中最优的排序算法

image-20250423213736542

空间复杂度=O(递归深度)

递归深度:

image-20250423213936043

image-20250423214004513

最好时间复杂度就是每次选取的枢轴元素可以把元素分为两个差不多均匀地区间,那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小二叉树深度,也就是减少递归深度从而降低时间复杂度

所以优化思路就是途中的,尽量选取可以把数据中分的枢轴元素

image-20250423214121275

最坏的情况是本来有序的情况,如果原来有序或者逆序的话,每次选择的枢轴都是靠边的元素,划分的区间就是1和n-1,那二叉树就只有左子树或者右子树了,变成链表了,递归深度就高了,自然时间复杂度就高了

image-20250423214240746

8.4 选择排序

  • 选择排序思想: 每一趟在待排序元素中选取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元素加入有序子序列。
8.4.1 简单选择排序

image-20250423215654793

  • **算法思路:**每一趟在待排序元素中选取关键字最小的元素与待排序元素中的第一个元素交换位置
image-20250423215210100

如图所示,在剩下的6个元素中找到最小的49把它和65换位置即可

简单选择排序代码实现:

注:调用一次封装的swap函数一共移动了3次元素

// 交换a和b的值  
void swap(int &a, int &b){int temp = a;a = b;b = temp;
}// 对A[]数组共n个元素进行选择排序
void SelectSort(int A[], int n){for(int i=0; i<n-1; i++){          	//一共进行n-1趟,i指向待排序序列中第一个元素int min = i;for(int j=i+1; j<n; j++){		//在A[i...n-1]中选择最小的元素if(A[j]<A[min])min = j;}if(min!=i)                     swap(A[i], A[min]);}
}

算法效率分析:

简单选择排序不管怎么样都得对比n(n-1)/2这么多次,和序列的初始状态无关

image-20250423215516331

image-20250423215623351

适用于链表和数组

对链表进行简单选择排序:

void selectSort(LinkList &L){LNode *h=L,*p,*q,*r,*s;L=NULL;while(h!=NULL){p=s=h; q=r=NULL;while(p!=NULL){if(p->data>s->data){s=p; r=q;}q=p; p=p->next;}if(s==h)h=h->next;elser->next=s->next;s->next=L; L=s;}
}
8.4.2 堆排序

重点:

1.给定序列调整成大根堆和给定序列和空堆依次按照序列插入的结果是不同的,最终得到的根的形式也不同,因为可能会在插入过程中进行根的调整

2.大根堆中的最小值在[n/2下取整]+1到n之间

小根堆中的最大值也是如此

3.堆是顺序存储的完全二叉树,因此高度小于等于节点数相同的二叉排序树

image-20250424204252135

堆的概念:
image-20250423224103012

image-20250423224617272

image-20250423224442809

image-20250423224500317

可以看出来,如果我们要进行排序,那么利用大根堆或者小根堆会很方便,因为最大最小值就在数组前面

那么如果把一个序列变成大根堆或者小根堆呢,即如何建立大根堆或者小根堆呢?

1.从n/2下取整的编号倒着往前检查,那么例子中就是9

image-20250423225531615

2.看9和它的左右孩子的的大小,如果比9大的话,就把孩子中更大的孩子和9互换就行,孩子是2i和2i+1,32和45

image-20250423230128407

3.处理完9的话就i–,处理78,78的2i和2i+1是65和87

image-20250423230251079

4.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根节点,也就是第一个结点

5.根节点的是45和87,于是把87放到根节点

image-20250423230337078

6.发现 53下去之后破坏了下一级的堆,所以要继续换,当小元素无法继续下坠的时候就调整结束了

image-20250423230441376

image-20250423230558289

建立大根堆的代码

image-20250424200935325

// 对初始序列建立大根堆
void BuildMaxHeap(int A[], int len){for(int i=len/2; i>0; i--) 		//从后往前调整所有非终端结点HeadAdjust(A, i, len);
}// 将以k为根的子树调整为大根堆
void HeadAdjust(int A[], int k, int len){A[0] = A[k];for(int i=2*k; i<=len; i*=2){	//沿k较大的子结点向下调整//这个if就是在选左右孩子里面较大的孩子,因为一会交换也是把大的孩子放上去而不是把小的孩子放上去,所以如果右孩子更大就选右孩子了if(i<len && A[i]<A[i+1])	i++;if(A[0] >= A[i])break;else{A[k] = A[i];			//将A[i]调整至双亲结点上k=i;					//修改k值,以便继续向下筛选}}A[k] = A[0]
}

以处理53这个结点为例子,第一个if,87笔45更大,所以我们选择走87这边

image-20250424201608123

走到第二个if发现53比87小,那么就把87放到53的位置(其实现在87的位置还是87,只是为了方便讲解才画成空的),然后把k赋值为i,这就是继续去找87原来的左右子树,也就是在找53实际上应该在的位置,也就是进入第二层循环

image-20250424201737332

第二轮循环开始,很明显78大于65,我们走78这边,而78也比53大,说明87的位置不是53去的地方,那么还是父子交换,就把78放过来变成图中这样

image-20250424202005310

最后i大于len退出了循环,k所在的位置就是i应该在的位置

image-20250424202121456
堆排序算法思想

选择排序就是每一趟在待排序元素中选取关键字最大的元素加入有序序列

堆排序就是每一趟将堆顶元素加入有序子序列(与待排序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元素互换)

因为堆顶元素一定是数组中最大的,而最末尾的位置就是最大元素的位置

具体例子:

image-20250424202439911

第一步把87移到最后,也就是和最后一个元素9做一个交换,然后就相当于87已经不在堆内,然后把剩下的数看做一个堆,然后重新进行调整,因为交换过后很有可能已经不是大根堆了

image-20250424202723125

下图就是处理不包括87的大根堆,到此为止,完成了第一趟的处理

image-20250424202926164

接下来把堆顶元素78和待排序序列的最后一个元素53交换,那么78,87就已经是一个已经排好序的序列了

然后在调整除了78,87其他的数组成的大根堆,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全都排序完成

image-20250424203036917

经过n-1趟处理后,就可以得到一个递增的序列了(如果是小根堆,那就是递减序列)

image-20250424203332722

堆排序代码实现:

// 交换a和b的值
void swap(int &a, int &b){int temp = a;a = b;b = temp;
}// 对长为len的数组A[]进行堆排序
void HeapSort(int A[], int len){BuildMaxHeap(A, len);         	//初始建立大根堆for(int i=len; i>1; i--){      	//n-1趟的交换和建堆过程swap(A[i], A[1]);//交换堆顶和待排序序列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HeadAdjust(A,1,i-1);//调整不包含已经排过序的数的大根堆}
}

算法性能分析

image-20250424203939771

image-20250424204048725

image-20250424204135603

稳定性:不稳定的

image-20250424204403698

堆的插入和删除

注意下调整时候的关键字对比次数,要考的

插入和删除的复杂度都是log2的n

image-20250424205803863

插入:就一开始先把13放在最末尾,然后调整堆,让这个堆满足小根堆的要求,其实本质就是让新插入的元素不断的上升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一插入进去就满足小根堆的要求,那就不需要调整

image-20250424204720961

一共进行了3次关键字对比

image-20250424204939124

删除

直接删除该元素,然后用末尾元素代替他,然后调整这个元素,让它到自己应该取得位置即可。也有可能末尾元素放到这里刚刚好,那就不用调整,但是关键字对比次数并不是0,因为一定是和子树对比之后才知道需不需要调整

image-20250424205130073

比如要把13删掉,那就用末尾元素46代替他,然后调整这个元素46,让它到自己应该取得位置即可

image-20250424205200081

一共对比了4次关键字

image-20250424205326030

比如删除65,然后46放到这里,一共有两次关键字对比,第一次是78和87对比,选一个更小的,第二次是46和78比,所以有两次关键字对比

image-20250424205645688

8.5.1 归并排序

image-20250424211624897

归并(Merge):把两个或多个已经有序的序列合并成一个新的有序表。k路归并每选出一个元素,需对比关键字k-1次。

image-20250424210051628

两个有序数组就是二路归并,四个有序数组就是四路归并

image-20250424210200105

image-20250424210445033

**算法思想:**先将数组进行拆分,每次拆成两份,然后继续拆分直到一组有两个元素为止,然后再进行两两整合排序,重复两两整合排序直至数组元素排序完成

代码实现:

// 辅助数组B
int *B=(int *)malloc(n*sizeof(int));
// A[low,...,mid],A[mid+1,...,high]各自有序,将这两个部分归并
void Merge(int A[], int low, int mid, int high){int i,j,k;for(k=low; k<=high; k++)B[k]=A[k];for(i=low, j=mid+1, k=i; i<=mid && j<= high; k++){if(B[i]<=B[j])A[k]=B[i++];elseA[k]=B[j++];}while(i<=mid)A[k++]=B[i++];while(j<=high) A[k++]=B[j++];
}// 递归操作
void MergeSort(int A[], int low, int high){if(low<high){int mid = (low+high)/2;MergeSort(A, low, mid);MergeSort(A, mid+1, high);Merge(A,low,mid,high);     //归并}
}

算法效率分析

趟数等于树高h-1

稳定性:稳定(我们在代码实现中,如果是两个元素相同的情况,会把第一个序列的元素放在前面,这样保证了稳定性)

image-20250424211458028

8.5.2 基数排序

考试中一般都是链式存储进行考察的

image-20250424214322247

r称为基数,其实就是你的关键字位的取值的情况数量,比如下面的例子中,就可以取0-9,一共10种情况,那么r就等于10

d就是需要几趟,也就是需要几次分配,就是关键字可以拆分为几个部分,显然下图需要分成个位十位百位,那么就是3次分配,那么d就等于3

image-20250424212403302

image-20250424212439818

例子:

img

算法效率分析

稳定性:稳定

image-20250424213157457

一趟收集为什么是O®?

因为我们已经有了队头的指针,而队内是有序的,把队头的指针直接接到链表里面去就是了,那么一共是r个队列,所以是O®

image-20250424213608927

基数排序擅长处理的问题:

image-20250424214132955

image-20250424214301929

8.5 3 计数排序(考纲没有做个了解吧)

image-20250424215041306

第二步其实就是求一下辅助函数的前缀和

image-20250424215414272

第三步是倒数遍历a数组然后把对应的数字填写到b数组去

倒着遍历A数组是为了保持算法的稳定性

复习的时候可以看一下代码,看不懂的话就去看视频吧(大概在10:00处-14:00)

C[A[i]]=C[A[i]]-1相当于C[A[i]]--然后C[A[i]]就是A[i]这个数在B数组中存放的位置所以才有下面的B[C[A[i]]]=A[i]

image-20250424215454138

image-20250424222015204

8.6 内部排序算法总结

1.元素如果基本有序的话,效率最高的是直接插入排序

2.快排比较好的情况是每次选择的元素可以把区间均匀地划分开

3.冒泡,快排,选择排序,堆排序一趟结束后,至少有一个元素在它的最终位置上。而插入排序则不一定,也就是一趟下来可能所有元素都不在最后的位置上面

4.快排在要排序数组基本有序情况下不利于发挥其长处

5.就平均性能而言,内部算法中最好的是快排

6.排序趟数和有元素要发生交换的躺数不同

排序躺数还要多一轮没有任何元素发生交换的一趟

7.快排每一趟可以确定一个元素,所以如果一个序列经历了两趟快排,那至少有两个元素的最终位置是确定的

8.6.1 内部排序算法比较

image-20250424223656087

image-20250424223717982

image-20250424222832810

image-20250424223748438

8.6.2 内部排序算法的应用

选取排序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

  1. 待排序的元素数目n。
  2. 元素本身信息量的大小。
  3. 关键字的结构及其分布情况。
  4. 稳定性的要求。
  5. 语言工具的条件,存储结构及辅助空间的大小等。

排序算法的选择:

image-20250424223536204

image-20250424223546826

8.7 外部排序

外存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

image-20250425103021862

8.7.1 外部排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image-20250425112234228

外部排序:对大文件进行排序时,因为文件中的记录很多、信息量庞大,无法将整个文件复制进内存中进行排序。因此需要将待排序的记录存储在外存上,排序时再把数据一部分一部分地调入内存进行排序,在排序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内存和外存之间的交换。

image-20250425103201818

1.将数据块读入内存的输入缓冲区

image-20250425103255063

2.对数据块内的数据进行内部排序,然后将排好序的数据块放入输出缓冲区

image-20250425103308659

  1. 写回磁盘,得到了一个有序的归并段

image-20250425103321936

4.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的数据块排完序,一共进行了16次读和16次写,一共32次读写磁盘操作

image-20250425103626346

image-20250425103926348

5.挑选两个归并段中小的那个数据块放到两个输入缓冲区

image-20250425103950879

6.然后和归并排序一样,挑选两个输入缓冲区里面小的放入输出缓冲区

image-20250425104006964

7.输出缓冲区满了就写回磁盘

image-20250425104023368

8.继续给输出缓冲区输入25,26,此时缓冲区1空了,立刻用归并段1的给补上,这样才能保证接下来输入给输出缓冲区的数据是最小的

image-20250425104036702

8.满了就写回磁盘,空了就补上

image-20250425104052333

9.到此为止组成一个更大的有序序列

image-20250425104107556

image-20250425104119950

10.对其他的数据块做相同的处理

image-20250425104454427

11.进行第二趟归并

image-20250425104530232

12.第三次归并,结束后整个文件就有序了

image-20250425104601959

时间开销分析

image-20250425104812479

外部排序时间开销 = 读写外存的时间 + 内部排序所需时间+内部归并所需时间,其中读写外存时间占大头、

优化方向:优化读写磁盘的次数,尽量减少。这个取决于文件总块数和归并的趟数,文件总块数基本是不可改变的,所以我们主要优化的是归并的趟数

优化1:多路归并

image-20250425105304900

多路归并的路数k并不是越大越好,会带来负面影响

优化2:减少归并段数量

生成的初始归并段越少,那我们需要读写磁盘的次数也就越少

要想生成的初始归并段越少,那生成初识归并段的内存工作区就得大,这样才能生成更长的初始归并段

归并段越长,而文件大小是一定的,所以归并段数量肯定越少

image-20250425105421067

image-20250425105459543

8.7.2 败者树

image-20250425112110889

路数更大那么每趟关键字对比的次数会增加导致内部排序的时间增加,而败者树可以优化这个问题

也就是可以让我们从k个关键字中选出最小关键字的时间变短

image-20250425105945308

1.叶子结点分别对应归并段,两个结点比大小,小的可以继续往上走

image-20250425110630036

image-20250425110724071

2.但是非叶结点记录的是获胜的节点来自哪个归并段,而不是具体的节点值,这个结果说明了,归并段3的元素最小,那就把第三个叶子节点的1输出出去

这是我们第一次构建败者树,需要k-1次也就是7次关键字对比

image-20250425110814178

3.接下来把1输出后,把归并段3的下一个元素6放在1原来的位置,然后再次进行关键字对比,这时我们发现只需要对比3次就知道下一个输出的元素该是谁了,对比次数就和除了最上面的蓝色节点的树的高度是一样的,其实就是log以二为底k上取整。然后重复这个过程就是了

image-20250425111124083

代码实现思路

节点其实就和完全二叉树对应(不包含蓝色的,也就is[0]),叶子节点是虚拟的,是脑补的,每个叶子节点就是i和i+1的归并段的大小比较,小的那个是第几个归并段,is[i]就是几

image-20250425111714299

8.7.3 置换-选择排序(生成初始归并段)

置换-选择排序:产生更长的初始归并段,从而减少初始归并段数量。

之前外部排序的办法构造的初始归并段长度由内存工作区的大小决定的

而如何构造更大的初始归并段,是由置换选择排序来解决的

image-20250425115413071

image-20250425120533761

例子:

1.先把开头三个元素放到内存工作区,先后把最小的元素4放到输出文件FO,其实是都放到输出缓冲区,等到输出缓冲区满了一次性写出去。然后把下一个元素7给放进来,然后输出最小的6.重复这样的过程

image-20250425120800611

2.然后到10的时候发现,归并段末尾的元素是13,但是10小于13,所以10就被标红,不被放到归并段1

image-20250425121238561

3.当内存工作区的元素都不可以加入归并段的时候,那么这个归并段就在这个地方停止,开始构建下一个归并段

image-20250425121553925

4.重复一样的步骤直到待排序文件的元素都加入内存工作区之后,就把内容工作区的元素按照大小放到最后一个归并段

image-20250425121724844

5.通过这种方法就让初始归并段长度可以超过内存工作区大小的限制了

image-20250425121916814

8.7.4 最佳归并树

image-20250425150131507

image-20250425144826122

image-20250425144945279

image-20250425145026377

多路的最佳归并树和二路的并没有什么区别,二路的是选两个最小的,多路的就是选多个最小的组成新节点

image-20250425145126690

如果把30给删掉,那只剩下8个节点了

image-20250425145401607

继续按照老方法构造最佳归并树,构造出来的就不对了,因为最后并不会是三个数一起归并,而只有两个树,得到的就不是最佳归并树了

image-20250425145455234

image-20250425145617173

image-20250425145646297

image-20250425150111707

相关文章:

  • 【爬虫】DrissionPage-获取douyim用户下的视频
  • 时间复杂度分析
  • GIS开发笔记(15)基于osg和osgearth实现三维地图上添加路网数据(矢量shp)
  • 什么是大模型(LLMs)?一文读懂什么是大模型
  • windows编程字符串处理
  • windows服务器及网络:搭建FTP服务器
  • 【C++】继承----下篇
  • BUUCTF-[GWCTF 2019]re3
  • 大模型驱动智能服务变革:从全流程赋能到行业纵深落地
  • DPIN河内AI+DePIN峰会:共绘蓝图,加速构建去中心化AI基础设施新生态
  • 【合新通信】---浸没式液冷光模块化学兼容性测试方法
  • Lesar: 面向 Lustre/Scade 语言的形式化模型检查工具
  • DeepSeek/AI驱动的销售业绩倍增实战
  • 施工安全巡检二维码制作
  • Linux文件管理(2)
  • PyTorch 实现食物图像分类实战:从数据处理到模型训练
  • 聚力共赢:超聚变联合枫清科技,构建“算力底座+知识中台”企业智能化新引擎
  • 【C/C++】深入理解指针(五)
  • 智慧联络中心SaaS平台Java项目面试实战
  • Linux操作系统从入门到实战(三)Linux基础指令(上)
  • 新华时评: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着力抓好“四稳”
  • 蚂蚁财富28亿港元要约收购耀才证券,筹谋香港券商牌照
  • 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回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龚正在基层开展下访活动,调研城市更新
  • 龚正会见巴基斯坦卡拉奇市市长穆尔塔扎·瓦哈卜、巴西圣保罗市市长里卡多·努内斯
  • 上海嘉定远香文化环启用,运动、看展、听歌“一站式解决”
  • 潘功胜:央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