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软考系统架构设计师:第一章系统架构概述 - 练习题附答案及超详细解析
第一章系统架构概述综合知识单选题
每道题均附有答案解析:
1. 系统架构的核心定义是什么?
A. 系统代码的实现细节
B. 系统组件、组件关系及与环境交互的高层次设计蓝图
C. 用户界面的设计规范
D. 数据库表结构的详细设计
答案:B
解析:系统架构是系统的整体高层次结构表示,描述组件、连接件及交互原理,是指导系统设计的核心蓝图。
详细解析:
系统架构的核心定义是:
B. 系统组件、组件关系及与环境交互的高层次设计蓝图
这一选项准确概括了系统架构的本质特征:
- 高层次抽象:架构是系统的骨架和根基,关注整体结构而非代码细节(排除A)。
- 组件与关系:包括构件(如模块、服务)、连接件(如API、事件)及其配置规则。
- 设计蓝图作用:为需求到实现提供桥梁,指导开发并保障可扩展性(排除C/D)。
其他选项分析:
- A:属于实现阶段,架构设计应避免陷入代码细节。
- C:属于UI/UX设计范畴,非架构核心关注点。
- D:是数据持久层的具体设计,属于架构下的子领域。
典型架构定义如HarmonyOS的分层设计或电商系统的微服务划分,均体现组件化与蓝图特性
2. 以下哪种架构风格强调通过事件传递实现组件解耦?
A. 分层架构
B. 事件驱动架构
C. 微服务架构
D. 管道-过滤器架构
答案:B
解析:事件驱动架构通过异步事件触发组件间的通信,实现松耦合。
详细解析:
强调通过事件传递实现组件解耦的架构风格是 B. 事件驱动架构。以下是关键分析:
-
核心机制
事件驱动架构以事件发布/订阅为核心,组件通过生成、监听和处理事件进行交互,实现完全解耦。典型特征包括:- 事件生产者与消费者无需知晓彼此存在;
- 通过事件总线或消息中间件传递事件。
-
与其他架构对比
- 分层架构(A):依赖层级调用,组件通过接口直接通信;
- 微服务架构(C):虽支持解耦,但通常依赖API调用或RPC;
- 管道-过滤器(D):通过数据流连接组件,需明确数据格式和传递顺序。
-
适用场景
事件驱动架构适用于实时系统、异步处理等需要高灵活性和扩展性的场景
3. 模块与组件的核心区别在于?
A. 模块是逻辑拆分,组件是物理拆分
B. 模块用于复用,组件用于职责分离
C. 组件必须独立部署
D. 模块必须基于面向对象设计
答案:A
解析:模块从逻辑角度拆分(如功能模块),组件从物理角度拆分(如可部署单元),前者关注职责分离,后者关注复用。
详细解析:
模块与组件的核心区别在于:
A. 模块是逻辑拆分,组件是物理拆分
这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二者的本质差异:
-
模块(Module)
- 属于逻辑层面的代码组织单元,按功能/业务划分(如登录模块、支付模块)
- 强调职责分离与高内聚,通过接口降低耦合
- 可独立编译运行,但通常与主项目共享进程空间(非强制物理隔离)
-
组件(Component)
- 属于物理层面的封装实体,表现为可复用的独立单元(如UI控件、网络库)
- 核心目标是跨项目复用,常以二进制形式(如DLL、JAR)部署
- 具有严格定义的接口,依赖倒置原则使其可插拔
其他选项分析:
- B:表述相反,组件强调复用,模块强调职责分离
- C:组件可独立部署,但非强制要求(如前端组件库)
- D:模块设计可基于任何范式(如函数式、面向过程)
典型场景示例:
- 电商App中「购物车模块」是逻辑业务单元,而「图片加载组件」是物理可复用的基础库
4. 系统架构设计的主要作用不包括以下哪项?
A. 解决复杂需求分析问题
B. 优化代码执行效率
C. 处理非功能属性的设计问题
D. 支持系统生命周期扩展
答案:B
解析:架构设计关注整体结构和质量属性(如可靠性、可扩展性),代码效率属于实现细节。
详细解析:
系统架构设计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B. 优化代码执行效率。以下是详细分析:
-
架构设计的核心作用
- 解决复杂需求分析问题(A):架构设计通过抽象和分解处理复杂需求,建立系统结构与需求间的映射关系;
- 处理非功能属性设计(C):如性能、安全性、可维护性等非功能性需求是架构设计的核心关注点;
- 支持生命周期扩展(D):通过模块化、松耦合等设计原则保障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长期演化能力。
-
排除选项的依据
优化代码执行效率(B)属于实现层面的优化任务,通常由详细设计或编码阶段完成,而非架构设计层的主要职责。架构设计更关注宏观结构决策,而非微观代码性能调优。 -
其他选项验证
- 用户需求分析(A)和生命周期管理(D)在架构定义中明确提及;
- 非功能属性(C)是架构设计的典型输出。
综上,正确答案为 B。
5. 以下哪项是软件架构的五个视角之一?
A. 用户视图
B. 物理视图
C. 安全视图
D. 性能视图
答案:B
解析:软件架构的五个经典视角为逻辑视图、进程视图、物理视图、开发视图和场景视图。
详细解析:
软件架构的五个核心视角之一是:
B. 物理视图
这属于软件架构五视图法中的关键视角之一,具体分析如下:
五视图法完整组成
- 逻辑视图:描述功能模块及交互关系(如电商系统的订单管理模块)
- 开发视图:展示代码组织与编译依赖(如第三方库的集成方式)
- 运行视图:关注进程、线程等运行时行为(如并发同步机制)
- 物理视图:定义硬件部署与网络拓扑(如服务器集群配置)
- 数据视图:处理持久化数据存储策略(如数据库分片方案)
其他选项分析
- A. 用户视图:通常被归类为逻辑视图的子集(如用例视图)
- C. 安全视图/D. 性能视图:属于跨视角的质量属性,而非独立架构视角
物理视图通过硬件资源配置直接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可伸缩性等非功能需求
6. MVC模式中,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的是?
A. Model
B. View
C. Controller
D. Presenter
答案:C
解析:Controller处理用户交互逻辑,Model管理数据,View负责界面呈现。
详细解析:
在MVC模式中,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的是 C. Controller。以下是详细说明:
-
Controller的核心职责
- 接收并解析用户输入(如表单提交、API请求等);
- 调用Model处理业务逻辑或数据操作;
- 协调Model和View的交互,决定返回的视图。
-
其他选项的排除依据
- Model(A):仅负责数据管理和业务逻辑,不直接处理输入;
- View(B):仅负责数据展示,不参与输入处理;
- Presenter(D):属于MVP模式中的角色,非MVC原生组件。
-
典型流程示例
用户请求 → Controller接收 → 调用Model → 返回数据至View渲染
7. MBSE方法论的核心工具是?
A. UML
B. SysML
C. BPMN
D. ER图
答案:B
解析: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使用SysML语言进行架构建模,覆盖需求、功能、逻辑和物理四个步骤。
详细解析:
MBSE方法论的核心工具是:
B. SysML
这一选择基于MBSE技术体系的以下关键特征:
- 专用性:SysML(系统建模语言)是UML的扩展子集,专为系统工程设计,支持需求、结构、行为等9种视图建模。
- 标准化:INCOSE等国际组织将SysML确立为MBSE的标准建模语言,主流工具(如MagicDraw、Rhapsody)均以其为基础。
- 全周期覆盖:SysML模型可贯穿需求定义→设计验证→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模型一致性维护。
其他选项分析:
- A. UML:主要用于软件工程,缺乏对系统级需求、参数化约束等支持。
- C. BPMN:侧重业务流程建模,不涉及系统架构物理逻辑。
- D. ER图:仅描述数据关系,无法表达系统动态行为。
典型应用如航天器系统建模中,SysML可通过模块定义图(BDD)描述组件层级,用状态机图(STM)模拟运行逻辑。
8. 架构评估的关键指标中,不属于非功能性指标的是?
A. 响应时间
B. 可扩展性
C. 数据加密强度
D. 功能模块完整性
答案:D
解析:功能模块完整性属于功能性指标,其他选项为性能、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等非功能性指标。
详细解析:
架构评估的关键指标中,不属于非功能性指标的是 D. 功能模块完整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1. 非功能性指标(架构质量属性)
非功能性指标关注系统如何运行,而非具体功能实现,主要包括:
- A. 响应时间:性能指标(如请求处理延迟);
- B. 可扩展性:系统应对负载增长的能力;
- C. 数据加密强度:安全性的具体表现(如AES-256加密)。
2. 排除依据
D. 功能模块完整性属于功能性需求,描述系统“做什么”(如用户管理模块是否支持增删改查),而非“如何做”。功能实现是否完整通常通过需求验证而非架构评估确认。
3. 其他选项验证
- 响应时间(A)、可扩展性(B)、安全性(C)均为ISO/IEC 25010标准中定义的非功能性质量属性4。
- 功能完整性(D)属于业务需求范畴。
答案:D ✅
9. 以下哪种处理器架构以低功耗和移动端应用著称?
A. x86
B. ARM
C. MIPS
D. RISC-V
答案:B
解析:ARM架构因其低功耗特性,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嵌入式设备。
详细解析:
以下哪种处理器架构以低功耗和移动端应用著称?
B. ARM
ARM架构因其以下特性成为移动端和低功耗场景的首选12:
- 低功耗设计:基于RISC精简指令集,单指令执行效率高,功耗显著低于x86架构12
- 移动端优势:全球超90%智能手机采用ARM处理器(如苹果A系列、高通骁龙)14
- 能效比优化:通过多核协作和动态频率调整实现性能与功耗平衡47
其他架构对比:
- A. x86:高性能但功耗高,主要用于PC/服务器12
- C. MIPS/D. RISC-V:虽具低功耗特性,但市场份额和应用生态远不及ARM8
典型例证:iPhone 15 Pro的A17芯片(3.7GHz主频)在保持低功耗同时实现性能跃升1,嵌入式设备如飞腾D2000也采用ARM架构1。
10.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优势是?
A. 单机部署简单
B. 服务独立开发与扩展
C. 数据强一致性
D. 减少网络通信开销
答案:B
解析:微服务通过拆分服务实现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提升系统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详细解析: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优势是 B. 服务独立开发与扩展,具体分析如下:
1. 核心优势解析
- 服务独立性
每个微服务可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技术栈灵活且互不影响。例如,支付服务与用户服务可采用不同编程语言或数据库。 - 弹性扩展能力
可根据业务需求单独扩展高负载服务(如订单服务),无需全系统扩容。 - 故障隔离性
单个服务故障不会导致系统整体崩溃。
2. 其他选项排除依据
- A. 单机部署简单:微服务需分布式部署,复杂度高于单体架构;
- C. 数据强一致性:微服务因数据分散,通常需牺牲强一致性换取可用性(CAP定理);
- D. 减少网络通信开销:服务间通信(如REST/消息队列)反而增加网络开销。
3. 补充优势
- 快速迭代:团队可并行开发不同服务;
- 技术异构性:支持多语言、多框架混合使用。
答案:B ✅
11. 云原生架构的关键技术不包括?
A. 容器化
B. 服务网格
C. 单体数据库
D. 声明式API
答案:C
解析:云原生强调容器、微服务、服务网格等技术,单体数据库不符合其分布式设计原则。
详细解析:
云原生架构的关键技术不包括:
C. 单体数据库
关键技术组成分析
- 容器化:通过Docker等工具实现应用隔离与跨环境部署,是云原生的基础支撑技术
- 服务网格:如Istio提供微服务间通信治理能力,实现流量控制与可观测性
- 声明式API:通过Kubernetes等平台定义资源状态,实现自动化运维
排除依据
- 单体数据库:与云原生倡导的分布式架构相悖,传统集中式数据库无法满足微服务的数据分片、弹性扩展需求
- 云原生数据库方案(如TiDB、CockroachDB)均采用分布式设计
其他选项均为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官方定义的核心技术要素。
12. 分布式系统设计的核心原则不包括?
A. 高可用性
B. 强一致性
C. 垂直扩展优先
D. 安全性
答案:C
解析:分布式系统优先水平扩展(增加节点),垂直扩展(提升单机性能)受硬件限制。
详细解析:
分布式系统设计的核心原则不包括 C. 垂直扩展优先,具体分析如下:
1. 核心原则解析
分布式系统的设计通常围绕以下核心原则:
- A. 高可用性:通过冗余、故障转移等机制确保服务持续可用;
- B. 强一致性:根据CAP理论,部分场景需牺牲一致性换取可用性,但强一致性仍是关键设计考量之一;
- D. 安全性: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是分布式系统的基础要求。
2. 排除依据
C. 垂直扩展优先
- 分布式系统的核心原则是水平扩展(通过增加节点分散负载),而非垂直扩展(提升单机性能);
- 垂直扩展存在单点性能瓶颈,与分布式设计的弹性、容错目标相悖。
3. 补充说明
- 水平扩展是分布式系统的典型特征,支持动态扩容和负载均衡;
- 垂直扩展通常用于单体架构,而非分布式环境。
答案:C ✅
13. TOGAF框架主要用于?
A. 软件代码优化
B. 企业架构设计
C. 数据库性能调优
D. 网络协议设计
答案:B
解析:TOGAF是企业架构设计的方法论,覆盖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架构。
详细解析:
TOGAF框架主要用于:
B. 企业架构设计
核心应用领域解析
- 战略对齐:通过架构开发方法(ADM)系统化实现IT架构与业务战略的匹配
- 多层级建模:覆盖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四大领域
- 标准化治理:提供企业连续体、内容框架等工具支持架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典型应用场景
- 全球500强企业采用TOGAF重构数字化转型架构(如金融业支付系统优化)8
- 政府机构通过ADM迭代实现跨部门数据协同26
排除选项依据
- A/C/D:均属具体技术领域,而TOGAF定位为企业级顶层设计框架3
14. 架构设计中“不可变基础设施”指?
A. 硬件永不更换
B. 部署后不再修改服务器配置
C. 禁止使用虚拟机
D. 仅支持物理服务器
答案:B
解析:不可变基础设施通过容器化等技术,确保部署后配置不变,提升稳定性。
详细解析:
架构设计中“不可变基础设施”(Immutable Infrastructure)的核心含义是 B. 部署后不再修改服务器配置,具体解析如下:
1. 核心概念
- 不可变原则:基础设施(如容器、虚拟机)一旦部署,不允许直接修改(如SSH登录改配置),而是通过替换为新的版本化实例来更新。
- 实现方式:通过声明式工具(Terraform、Ansible)生成镜像(如Docker Image),直接部署新实例并销毁旧实例。
2. 排除其他选项
- A. 硬件永不更换:错误。不可变基础设施不涉及硬件生命周期,且云环境中硬件对用户透明。
- C. 禁止使用虚拟机:错误。不可变基础设施常基于虚拟机或容器实现(如AWS AMI、K8s Pod)。
- D. 仅支持物理服务器:错误。物理服务器难以快速替换,与不可变设计目标(敏捷性)矛盾。
3. 优势
- 一致性:避免配置漂移(Configuration Drift),确保生产环境与测试环境一致;
- 可追溯性:版本化镜像便于回滚和审计;
- 安全性:减少攻击面(如无长期运行的易受攻击实例)。
答案:B ✅
15. 在UML中,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是?
A. 类图
B. 状态图
C. 组件图
D. 部署图
答案:B
解析:状态图属于UML行为图,描述对象状态变化;类图、组件图为结构图。
详细解析:
在UML中,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是:
B. 状态图
动态行为图的核心类型
- 状态图:展示系统或对象的状态转换过程,反映事件触发的状态变化
- 活动图:描述业务流程或操作的工作流,体现活动序列与分支逻辑
- 顺序图:通过时间序列展示对象间消息交互顺序
排除静态结构图依据
- A. 类图/C. 组件图/D. 部署图:均属于静态结构图,用于描述系统组成而非行为
典型应用场景
- 状态图常用于订单状态机建模(如"待支付→已发货→已完成")
- 顺序图适用于ATM取款流程等交互场景
其他动态行为图还包括协作图(通信图)和用例图,但本题选项中仅状态图符合要求
16. 架构权衡分析方法(ATAM)关注?
A. 代码行数统计
B. 质量属性之间的平衡
C. 用户界面美观度
D. 硬件成本压缩
答案:B
解析:ATAM用于评估架构在性能、安全性、可维护性等质量属性间的权衡。
详细解析:
架构权衡分析方法(ATAM)的核心关注点是 B. 质量属性之间的平衡,具体分析如下:
1. ATAM的核心目标
- 权衡多质量属性:ATAM 旨在评估架构设计如何平衡相互冲突的质量属性(如性能 vs 安全性、可用性 vs 可修改性)。
- 识别敏感点与权衡点:
- 敏感点:影响单一质量属性的关键设计决策(如缓存策略提升性能);
- 权衡点:涉及多个质量属性的决策(如数据强一致性可能降低系统可用性)。
2. 排除其他选项
- A. 代码行数统计:ATAM 不关注代码量,而是架构层面的抽象设计;
- C. 用户界面美观度:属于用户体验范畴,非 ATAM 评估的质量属性;
- D. 硬件成本压缩:成本优化可能作为权衡因素之一,但非 ATAM 的直接目标。
3. ATAM 的关键步骤
- 质量属性效用树:明确优先级(如电商系统优先保障可用性);
- 场景分析:通过典型场景(如高并发下单)验证架构权衡合理性;
- 风险输出:生成报告指导架构优化(如引入冗余服务提升可用性)。
答案:B ✅
17. 服务网格(Service Mesh)的核心功能是?
A. 管理服务间通信
B. 存储海量数据
C. 提供用户认证
D. 渲染前端页面
答案:A
解析:服务网格通过Sidecar代理处理服务间通信,实现负载均衡、熔断等功能。
详细解析:
服务网格(Service Mesh)的核心功能是:
A. 管理服务间通信
核心功能解析
-
流量控制:
- 智能路由(金丝雀发布/蓝绿部署)
- 负载均衡与熔断机制(如Istio的VirtualService配置)
-
可观测性:
- 分布式追踪(Jaeger集成)
- 实时监控指标(Prometheus数据采集)
-
安全通信:
- 自动mTLS加密(无需修改业务代码)
- 服务身份认证(SPIFFE标准实现)
典型架构组件
- 数据平面:Envoy等Sidecar代理处理实际流量
- 控制平面:Istio等平台下发策略配置
排除选项依据
- B:属于分布式数据库领域(如HBase)
- C:应由IAM系统(如Keycloak)实现
- D:属于前端框架(React/Vue)职责
当前主流Service Mesh产品已实现每秒百万级请求的透明代理能力
18. 模块化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代码复用率
B. 实现职责分离
C. 减少测试工作量
D. 统一技术栈
答案:B
解析:模块化通过逻辑拆分实现职责分离,组件化侧重物理拆分和复用。
详细解析:
模块化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代码复用率 和 B. 实现职责分离,具体分析如下:
1. 核心目的
- 提高代码复用率:模块化通过将功能封装为独立单元,避免重复开发,提升复用性。
- 实现职责分离:模块化明确划分功能边界,降低模块间耦合度,便于团队协作和维护。
2. 排除其他选项
- C. 减少测试工作量:模块化可能简化单个模块的测试,但整体测试覆盖仍需完整,非主要目的。
- D. 统一技术栈:模块化不强制技术栈统一,不同模块可采用适配技术(如微前端)。
3. 附加优势
- 降低复杂性:通过功能分解简化系统设计;
- 提升可维护性:独立模块便于调试和迭代。
答案:A、B ✅
19. 哈佛架构与冯·诺依曼架构的区别在于?
A. 是否支持多线程
B. 指令与数据存储是否分离
C. 是否使用缓存
D. 是否基于RISC指令集
答案:B
解析:哈佛架构将指令存储与数据存储分离,提升并行处理能力;冯·诺依曼架构共用存储。
详细解析:
哈佛架构与冯·诺依曼架构的核心区别在于:
B. 指令与数据存储是否分离
核心差异对比
-
存储器结构
- 冯·诺依曼架构:指令和数据共享同一存储空间(统一编址)
- 哈佛架构: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物理分离(独立编址)
-
总线设计
- 冯·诺依曼架构:单一总线传输指令和数据,存在访问瓶颈
- 哈佛架构:独立指令总线和数据总线,支持并行访问
-
性能表现
- 哈佛架构因并行访问特性,更适用于实时信号处理(如DSP芯片)
- 冯·诺依曼架构因设计简单,仍是通用计算机的主流选择
排除选项依据
- A:多线程支持与架构类型无直接关联
- C:两种架构均可使用缓存(如现代混合架构处理器)
- D:RISC/CISC属于指令集范畴,与存储架构无关
当前多数处理器采用改进型哈佛架构(如ARM Cortex-M),通过缓存层级实现物理分离与逻辑统一的平衡。
20. 以下哪种架构风格适合高并发实时数据处理?
A. 分层架构
B. 事件驱动架构
C. 单体架构
D.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
答案:B
解析:事件驱动架构通过异步事件处理高并发场景,如实时消息系统。
详细解析:
适合高并发实时数据处理的架构风格是 B. 事件驱动架构,具体分析如下:
1. 事件驱动架构的优势
- 高吞吐量与低延迟:通过异步事件处理机制,能够高效处理大量并发请求,适合实时数据流场景。
- 松耦合与可扩展性:组件通过事件通信,便于横向扩展以应对负载波动。
- 实时响应能力:事件触发机制天然支持实时数据处理(如金融交易、物联网数据流)。
2. 其他架构的局限性
- A. 分层架构:层间同步调用易成为性能瓶颈,难以满足高并发需求。
- C. 单体架构:扩展性差,修改和维护困难,不适合动态实时场景。
- D.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集中式服务端可能因请求过载导致延迟,缺乏事件驱动的灵活性。
3. 典型应用场景
- 实时数据分析:如股票行情处理、日志流分析;
- 高并发交易系统:电商秒杀、支付清算等。
答案:B ✅